壮丽的日出—轴心时代的华夏文明·大道之源·礼的观念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壮丽的日出—轴心时代的华夏文明·大道之源·礼的观念

“礼”字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礼”字的最初含义是用来祭祀的器物。祭祀有一定的仪式,祭祀之器有祭祀之仪相配合,后来祭祀的仪式也称为礼。这就是礼字演变的第二个阶段。徐复观先生认为,“礼”字具有人文的意义是“先君周公制周礼”(《左传》文公十八年)以后的事情:“周公所制之周礼,其内容非仅指祭祀的仪节,实包括有政治制度,及一般行为原则而言。”(《中国人性论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版)这是“礼”字演变的第三个阶段。

看来,“礼”字一直到周公时才具有人文的含义。但礼作为一种人文观念是否也出现得这么晚呢? 回答是否定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个社会总有一定的规范。这种社会规范,就是礼的观念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礼的观念起源于遥远的原始社会。据考古发掘,在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都发现了年龄相仿的男女合葬墓。这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反映,也是一定的礼的观念的反映。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可见,三代之礼虽有损益,但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夏殷之礼的具体情况,孔子虽说“吾能言之”,但已发出“文献不足”的感叹(同上)。当然,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文献就更不足了,只有少数文献有所涉及。如《礼记·王制》载:“夏后氏以飨礼”;“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又载:“殷人善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夏、殷之礼的一点异同。

西周以来,是礼学大盛的时代。这首先要归功于周公。《尚书大传·康诰》说:“周公居摄三年,制礼作乐。”周礼主要是由周公制订的。周公是如何制订周礼的呢?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说明,周礼是在借鉴了夏、殷之礼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辉煌大厦。根据文献记载,周礼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完整的系统,其繁多的礼目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周官·大宗旨》载:“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周礼形成以后,随着人文思潮波澜壮阔的发展,礼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左传》认为礼能够经纬国家、安定社稷、规范百姓、造福后代,又说礼是国家的主干。可见,礼已经完全取代了过去天命鬼神的主导地位,成为人民国家之大法。更有甚者,时人进一步认为“非礼不终年”(《国语·晋语》),不遵守礼,连天年都不能享尽。这正如徐复观先生所指出的:“在过去,监察人的行为,以定人的祸福的是天命,是神;现在则不是神,不是天命,而是礼。”(《中国人性论史》)

礼,作为一种人文主义和时代精神,不可能不给后来的哲学家以深刻的启迪。

然而,在孔子之前,不管天命鬼神观念,还是阴阳观念,抑或礼的观念,都没有构成完整的、成熟的哲学体系,它们只是这种哲学体系的前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