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中州文化源远流长·疆域沿革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州文化·中州文化源远流长·疆域沿革

古代的中州即“豫州”。《尚书·禹贡》说,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豫州居九州之中,故又称“中州”。

《尚书·禹贡》载:“荆州唯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滎波既豬,导荷泽,被孟豬。”伊洛、瀍、涧四水均在雒邑境内;荥,即今河南省荥阳县界,荷泽在今山东省与河南相邻处。可知《禹贡》所说的“豫州”,指的就是今河南省洛阳至山东省荷泽的这一广大区域。

夏代活动的范围在豫西一带。《国语·周语上》曰:“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曰:“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崇山,即嵩山。《史记·吴起列传》云:“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可知夏王朝疆土右傍华山东侧,左临黄河和济水。

殷商时期,自成汤灭夏建立商朝以来,都邑数迁,大部分在今河南境内。如亳(今郑州二里岗一带)、隞(今河南荥阳之敖山)、相(今河南内黄县境内)、耿(一说在河南温县,一说在河北邢台,一说在郑地[东周]邢亭)。盘庚迁殷,殷在今河南安阳朝歌镇。殷是商王朝自盘庚以后的都城。这个时期,殷朝西北部的鬼方、土方、吉方,南部的荆楚地区(今河南南阳一带)皆为殷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西周至春秋时期分封在豫地的有:东虢、卫、宋、密、郐、管、蔡、卫、雍、原、邘、应、凡、蒋、胙、祭、滑、陈、许、焦、楚、邓等诸侯国。春秋时期,周王室失去了丰、镐之地,周平王东迁雒邑,政治中心也随之东移豫地。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有魏、韩、卫,豫北一部分属赵国,豫南属楚、周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在中州地区的有:三川郡(今河南西部洛阳一带)、颍川郡(今河南中部禹州市一带)、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一带);另外,今河南东部永城一带属��郡,今河南北部濮阳一带属东郡,河南淇县一带属河内郡。

西汉武帝时期,开拓边境,分天下为十三部(部亦称为州),置部(州)刺史,州下分郡。另外,西汉至魏晋时期,除郡以外,还设置了一些“封国”。其原因是西汉初年,朝廷曾分封过一些王侯。这些封国跨州连郡,势力很大,直接威胁西汉朝廷,终于酿成吴楚七国之乱,平乱后这些侯国才依次被削减。今河南境内共有八郡、二国。其中河南郡以雒阳为中心,包括新郑等;今豫北安阳,新乡一带属河内郡;濮阳等属东郡;陈留、浚仪(今开封一部分)、长垣属陈留郡;南阳、博望属南阳郡;弘良、卢氏、宜阳等属弘农郡;永城属梁国,淮阳属淮阳国。

西汉时期,郡之上有州,上述八郡,其中颍川郡、汝南郡、梁国郡属豫州刺史部,河南郡、弘农郡、河内郡属司隶校尉部,陈留郡、东郡、淮阳国属兖州刺史部,南阳郡属荆州刺史部。东汉时期,其行政区划基本沿袭西汉,只不过河南郡改为河南尹。三国时期,中州属魏的统辖范围。其行政区划沿袭东汉。

西晋时期,中州地区改划为司州、兖州、豫州、荆州。司州辖河南郡(以洛阳、巩县为中心)、荥阳郡(以荥阳为中心)、弘农郡(以新安、宜阳为中心)、汲郡(以汲县、朝歌为中心)、河内郡(沁阳、温县一带)、魏郡(以邺、安阳为中心)、顿丘郡(以顿丘、繁阳为中心)。兖州辖陈留国(浚仪、封丘等)、濮阳国(以濮阳为中心)。豫州辖颍川郡、汝南郡、襄城郡(以郏县、舞阳为中心)、汝阴郡(汝阴、固始、新祭一带)和梁国(今商丘、鹿邑一带)。荆州辖义阳郡(今新野、穰县、邓州一带)和南阳国(南阳、博望一带)。另外,襄阳郡所辖的邓城、鄾亦在今河南境内。西晋时期的郡有缩小的趋势。

永嘉之乱后,晋朝南迁。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局面。北魏拓拔氏统一北方后,沿用州—郡—县三级的行政区划制度,但州、郡所辖明显缩小,一州有时只辖一两个郡。同时,由于战乱频仍,疆域难定,州、郡区划又多为临时设置,中州地区曾设三十多个郡,一些州、郡甚至重置。造成了混乱。北魏曾在中州地区设司州、义州、郑州、梁州、豫州、北豫州、广州、洛州、东豫州等。司州辖魏尹(原汉之魏郡,北魏天平年间改为尹)、汲郡(今修武、获嘉一带)、东郡(长垣等地)、顿丘郡(顿丘、卫等)、濮阳郡、黎阳郡(北魏孝昌年分汲郡置)。义州辖五城郡、新安郡、渑池郡、恒安郡(北郏、崤一带)、宜阳郡。郑州所辖之郡皆在今河南境内,其中有许昌郡(今许昌、扶沟等地)、颍川郡(今长葛、临颍一带)、阳翟郡(今禹州市一带)。梁州辖阳夏郡(淮阳,陈留等),开封郡(开封、尉氏二县)、陈留郡(大梁城东的浚仪、封丘一带)。豫州辖汝南郡、颍川郡、汝阳郡、义阳郡、新蔡郡、襄城郡。北豫州辖广武郡、荥阳郡、成皋郡等。广州辖南阳郡、定陵郡(今舞阳一带)、汝南郡。洛州辖洛阳郡、新安郡、河南郡、阳城郡。东豫州辖汝南郡、东新蔡郡、新蔡郡等。

隋朝改州为郡,郡上不再设州,实行郡、县二级制,隋在中州设有荥阳郡、梁郡、襄城郡、颍川郡、汝南郡、淮阳郡、汝阴郡、上洛郡、弘农郡、淅阳郡、南阳郡、东郡、魏郡、汲郡、河内郡、义阳郡等十七个郡。

唐朝为了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改郡为州,并在州之上设“道”,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度。中州地区是唐代都几道、河南道、山南东道的一部分。都几道,主要管理唐朝东都河南府(今洛阳)和汝州的行政事务。河南道辖陕州(灵宝一带)、虢州、滑州、郑州、颍州、许州、陈州、蔡州、汴州、宋州、濮州。河北道辖怀州(今获嘉、修武一带)、相州(今汤阳一带)、卫州(今新乡、汲县一带)。山南东道辖泌州(今泌阳、桐柏一带)、邓州(今南阳一带)。淮南道辖光州(今光山一带)、申州(今信阳、罗山一带)。唐末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混乱的五代时期。北宋统一后,废止了唐代的“道”,而在州之上加“路”,把全国分为十五路。北宋的行政区划是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在国都开封府设京几路,管理京城及其周围的十六县。在开封周围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今河南地域皆在此四路之中。北宋靖康二年,宋都南迁,中州地区成了金朝的天下。金朝在此设南京路(开封为金之南京)及河北西路。南京路辖开封府,归德府(今之商丘)、河南府(今之洛阳);河北西路辖彰德府(今之安阳)及河中府之怀州(今济源、温县一带)。

元朝开始设置行省,实行省、路、州、县四级制。今河南地区属河南江北省,治所汴梁,即今之开封。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皆属本省管理,黄河以北的安阳地区则由元之中书省管理。

明朝实行省、州、县三级制。明朝的河南省因地处黄河之南而得名,治所开封,共统辖开封府、河南府、归德府、汝宁府、南阳府、怀庆府、卫辉府、彰德府、汝州等,共有“府八、直隶州一、属州十一,县九十六,北至武安,南至信阳,东至永城,西至陕州。”(《明史·地理三》)这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地域。

清朝的河南省共九个府、五个直隶州、一个直隶厅、五个州、九十六县。“东至江苏萧县,西至陕西潼关县,南至湖北黄陂县,北至直隶磁州。”(《清史·地理九》)九个府中有开封府、归德府、陈州府、汝宁府;五个直隶州是:许州直隶州、郑州直隶州、陕州直隶州、汝州直隶州、光州直隶州。

民国时期之河南,废除了州一级的行政组织,州皆改为县。省会开封。

建国后的河南,省会郑州。在郑州、开封、洛阳、周口、安阳、鹤壁、南阳、商丘、信阳、驻马店、新乡、漯河、平顶山等十三个地区设立行政公署,分管全省一百一十一个县。其中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为省辖市。

今日之河南,北起安阳,与河北、山西相邻;南至信阳鸡公山,与湖北接界;西从灵宝,与陕西、山西相接;东达永城,与山东安徽接壤。面积十六万多平方公里。仍承古豫州之名而简称“豫”,或美称“中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