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墓室壁画所反映的东北各族社会生活和丧葬文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东北文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墓室壁画所反映的东北各族社会生活和丧葬文化

墓室壁画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与发展是中原文化迅速广泛传入东北的最生动的体现。东北墓室壁画主要有汉、魏晋时期东北南部地区的汉族壁画和吉林集安地区高句丽壁画以及东北地区西部的辽代契丹族的壁画。

汉魏晋时期的墓室壁画在东北地区已有多处发现,分布地域主要以辽宁的辽阳和朝阳地区为主。这是因为辽阳是汉代辽东郡治所所在,是汉、魏、晋时期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朝阳地区是魏晋时期特别是十六国时代前、后、北燕立国的中心地区,其中北燕是汉族人冯跋建立的继承中原文物制度的封建政权。这些壁画墓无论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以及壁画内容看,皆属中原文化,反映了当时东北南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宗族及社会习俗、思想意识方面是与中原地区完全相同的汉族文化区。如在辽宁金县营城子发现的属于后汉早期的墓室壁画,在墓室门的左右画有两个持兵器的武士,这是汉代画像石墓中常见的门卫。门的上部中间画着一个头大、两臂生毛的怪物,这应是商周时代铜器上经常出现的兽面纹(一般称为饕餮纹)的遗制,具有去邪迎吉之意。显然武士和怪物是用来保护墓室主人的。墓室北面之左上方画着云气纹,其中有一个遍体生毛,有翼而鸟足,手里拿着三朱草作引导姿势的“羽人”,他与前面飞舞着的一只朱雀相呼应;朱雀下面有一头戴方巾,立于云端的人物,一望便知是一个引导死者升天的方士。和方士相对立于云中的是一个头戴长帻、佩剑、形体高大的人物,自然就是墓的主人了。他的身后有一童子侍立,童子后面有一苍龙,下面还有三个以不同姿势向空中膜拜的人,应是死者的家属。整个画面很清楚地表现了死者升仙的情节和思想,这类以四神护送死者升天为题材的壁画,正是秦汉以来中原地区盛行的求仙长生不死甚至认为死后可以升仙的思想意识的具体反映,其艺术表现手法也与洛阳八里台前汉晚期墓室壁画极为相似。

汉魏以来的壁画墓主要分布在辽阳市郊区的北园、棒台子等处,有十余座,以其时代久远,内容丰富而驰名中外。壁画的内容有宴饮、出行、车骑、仪仗、楼宅、乐舞、杂役、仓廪、庖厨、门卒等等,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习尚和封建官僚们的生活场面。这些壁画篇幅大小不一,大的几壁相连,小的独自成幅。其中辽阳棒台子汉墓壁画中的骑从出行图,画面上有兜鍪衣甲持弓执矟(槊)的武士和黑帻长袍宽衣博带的文吏等共一百二十二个人物(一说一百七十三人),马一百二十七匹,车十辆,矛、戟、钺、幢、盖、棨戟、旗帜、钟鼓的数目也不在少数,这在北方已发现的汉代墓室壁画中,场面是比较宏大的。另有一幅庖厨图,画面上有二十三人为主人准备饮食,其中包括屠宰、烹饪、清理、整顿器物等庖厨中所有的工作,至于食物种类、器具形式、烹调方法,无不做精致具体之描绘,表现得生动活泼、繁而不乱。这些壁画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以来至魏晋初期,东北地方的强宗大族在公孙氏割据辽东时的生活情景,其煊赫浩荡的出行场面、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正是这些权贵们生前的真实写照,这已经完全是一幅幅世俗风情画卷,从中看不到一点神话的意味,这正是秦汉以来壁画创作在题材内容上的一大变化,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的“事死如生”的封建迷信思想。壁画中人物的衣冠与舆服制度均与中原汉魏壁画相同。这些壁画不仅创作内容为现实生活题材,其艺术手法也颇具写实功夫,在人物刻画、个性表现上尤见苦心。如冠带高官则现雍容庄严神态,短衣吏人皆有轻佻小巧容貌,老鸡吏面貌奇古,使人一见发笑,骑从则马上顾盼清淡,神情自得,武士则重札持矟(槊)整齐严肃。马之腾骧、犬之静守、鸡之败、鸟之惊,各尽神妙。色彩方面也有浓淡色调的变化,显示了画工高度的写实能力,堪称为古典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晋墓壁画是汉魏墓葬制度的延续,已经发现的主要分布在朝阳地区的朝阳县袁台子村和北票县等处,以星象出行、家居为主要题材,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内容有门吏、主人像、宅第、骑射、庖厨、奉食、宴饮、牛耕、四神以及日月星云图。其中北票的冯素弗夫妇墓(冯素弗为北燕主冯跋之弟)的日月星云图,日为圆轮红色,内有黑色线条显示为“金乌”,月为淡黄色月轮,内有墨绘之玉兔,余为红绿色圆点之繁星和黑色曲线的流云,另有一条双红色为界,内画黄色水纹,当即银河。在袁台子壁画墓主人图中,与汉魏时期的墓主人图明显不同。汉魏墓主人多为夫妇对坐宴饮、呼婢使奴的形象,晋墓主人多独自正面端坐,这种墓主人坐像是晋代壁画的重要特征,反映玄学盛行的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崇尚清淡,谈玄论道的场面。墓主人端坐,手持麈尾,恰是一副不屑世俗的“尘尾仙态”。这是晋代上层社会风靡一时的习尚。此画反映了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哲学观念。袁台子墓也有射猎图,但人物头带黑冠,是汉族人形象。朝阳壁画墓的形制与内容显然受到辽阳汉魏壁画墓的影响,艺术手法是由汉魏壁画向南北朝壁画过渡期间典型的晋人画风。

高句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出具有较高水平的高句丽民族文化艺术。这一时期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吉林省南部、鸭绿江中游右岸的集安县。这里先后共发现一万余座高句丽的古墓,其中有墓室壁画的二十座。这些古墓时代大约是从公元3世纪中叶到6世纪中叶,从出土的明器、墓室结构、壁画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大体上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早期壁画多在顶部绘日月、星辰、奇兽、飞禽、莲花等,四壁画墓主人夫妻宴饮、歌舞、角觝、狩猎等内容,采用风俗画形式,明显是受到来自中原的汉魏墓室壁画的影响。人物衣冠服饰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舞蹈角觝最具代表性。在其中一幅表现舞蹈场面的壁画上,舞者五人皆交衽束带,自右向左,一、四、五均系短衣长裤,束腰衣,上有散点花纹,二、三均长衣束腰,衣服上也有散点花纹做装饰。五人两臂均向后举,长袖垂拂作七八十度角,似正踏步向前起舞。舞者圆脸短发,装饰简单。主、客三人坐在蹄足的高凳(杌子)上,中间罗列食馔器皿,舞女前有乘马而观者一人和排立者若干人。这种以表现高句丽特有的能歌善舞、热情豪放的民族风俗和社会生活的壁画内容直到中期还有大量的反映。另外,早期的高句丽墓室壁画也运用了三足乌、蟾蜍这样同中原汉代以来一样的题材来象征日月,表现高句丽民族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汉族的密切关系,艺术手法也是继承了汉魏以来中原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中期壁画的内容仍以墓主人生活、起居、出行为主要题材,增加了戎装、战斗、侍卫等新内容。大型建筑群的出现,《礼辇图》《仓廪图》《攻城图》以及庞大的《出行图》等都是这一时期高句丽社会强盛时代的缩影。而莲花纹、四神图象、托梁力士、方士以及墓主人礼佛及供养菩萨等绘画题材开始出现,逐渐成为墓室壁画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都是北朝佛教画中常见的题材,而作风粗放刚健则又与中原有别,并呈现出佛、道艺术兼而有之的特点,为探讨佛教艺术在东北的传播以及研究高句丽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中原文化交流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作品处在从民族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向具有浪温主义色彩的创作方法的过渡时期,绘画技巧也日趋成熟。

晚期的高句丽墓室壁画以神灵鬼怪为主题,反映社会生活的图像不见了,四壁画四神代替了早、中期以墓主生活起居为主的社会风俗画,从而使高句丽的壁画艺术完全脱离了现实主义道路,陷入虚无的神学之中去了。原来的四隅影作斗拱变成梁枋绘忍冬纹或蛟龙图案,抹角石面画的是人面蛇身的日神、月神及乘龙驾凤的伎乐仙人,顶盖石板上绘盘龙或龙虎盘绕相斗的图景。高句丽传统的服饰消失了,绘画风格也与中原地区南北朝晚期墓葬壁画相一致,技巧达到了高句丽壁画艺术的成熟期,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

高句丽墓室壁画艺术不论从内容、形式、色彩、造型及其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充分显示了地域民族和时代特色。同时它也是在汉代以后中原传统绘画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接受汉族的哲学、宗教和美学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些绘画是高句丽民族社会习俗、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高句丽民族文化艺术与中原文化互相交流的产物,在东北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汉魏以来至北朝时期东北的辽阳、朝阳和高句丽的壁画艺术中,不难看出它与中原地区壁画的内在联系。这些以表现起居宴饮、狩猎、出行、灵异、天象为题材的绘画都可以在中原地区的绘画中找到其渊源,但也有其本民族的特征,如人物装饰之交衽圆领,面相之深目高鼻,器物之长杌高足等等都是带有地方和民族特色。不论作风粗疏、率意和严谨工整都能不失其现实主义特色与进步发展的趋势,东北墓室壁画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构成我国绘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