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明代长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明代长城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建国号为明。明朝宁夏地区属陕西布政使司管辖,又分为前、中、后、左屯和右屯五卫。明朝开国不久,朱元璋就分封皇子到各地为王,以藩辅帝室。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封他的第十五个儿子到今宁夏同心县韦州任“庆靖王”,公元1401年,明庆靖王将王府迁至银川城。1968年明朝的庆靖王墓葬在同心县韦州东面大罗山周新庄被发现,该墓已被破坏,然而现存的墓室仍然非常坚固、宽敞。墓是由砖砌成的,由前后两室和后室两侧的两个配室联结而成。墓全长约十四米,宽约十三米,高六米,券顶。墓门装有宽一点四一米,高三点一米,厚十七厘米的两扇石门。墓内随葬品已被盗掘一空,仅存圹志一盒。圹志盖直行楷书“大明庆靖王墓”六字,四周为云龙花纹。志文楷书镌刻,记载了庆靖王的身世。另外在同心县韦州西北的仁庄还发掘了另一座明王墓,虽然没有出土的文物可以判明墓主人生前的确切名号,但从墓的形制上可以肯定是庆靖王后裔诸王的墓葬。

明朝建立以后,元朝残余势力虽然逃亡塞外,但是蒙古草原上又兴盛起鞑靼、瓦剌部落联盟,他们相继反复掠扰明朝边地,成为明朝二百多年北部的两股敌对势力。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以及瓦剌、鞑靼部落的扰掠,明朝从建立初期就开始修建原来已经存在的万里长城,其修建长城的时间持续了二百余年。宁夏境内的明代长城修建的时间《明史》卷十三上有明确记载:“成化十年(1474)正月,王越总制延绥、甘肃、宁夏三边,驻固原。……闰六月乙巳,筑边墙自紫河砦(按:今灵武县横城)至花马池。”这是明代宁夏筑长城之始。这段长城全长三百八十七里。以后这段长城有的地方倾圮毁坏,于是朝廷便不断改修或加固。宁夏境内现存的明代长城主要由“河东墙”、“城西南墙”、“西关门墙”四大段连接而成。

宁夏境内的明代长城虽然全是用土版夯而筑,外表没有用砖包砌,但是墙身基宽四米,上宽一点六米,墙顶又设有敌墙,墙顶通道宽一点二米,城墙总高五点三米,因此工程也十分浩大。长城在版筑时的每版长四米,其一版长的墙身即要用土八十立方米。仅以“河东墙”长三百八十里计算,便要用土三百八十万立方米,工程是非常巨大的。长城的修筑充分表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精神。宁夏明代长城有的地段十分险要,如西起贺兰山、东至黄河的“北关门墙”,它沿贺兰山的陡峭山脊起伏伸延,“凡三十五里,皆内筑墙”,有的地段外挖有深沟,其深广各有一丈五尺。墙体上有堞,守兵躲在后面进行防御作战。他们即可以从堞中间的空隙观察敌情,又可以从其间隙向外面射箭、投矛。明代长城自修建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凄风苦雨一直吹淋着它,使它仅剩下一些颓垣断壁提示今人。然而今日无论何人登上这万里长城,走进那每隔数里就有一座的烽火台,都会思绪驰骋,遐想无限,似见当年战旗飘飘,狼烟滚滚,万马奔腾……。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在漫长的岁月里,长城内外的大好河山曾多次笼罩在腥风血雨的阴霾之中,只有当人民解放战争的疾风席卷长城内外之时,各族人民才真正享受到和平安详的幸福日子。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永载人类文化的光辉史册之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