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沧海桑田几度秋·区划沿革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宁夏文化·沧海桑田几度秋·区划沿革

宁夏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黄河中上游地区。东经104°17′~107°39′50″,北纬35°14′30″~39°23′,北、西北、东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西南、东南与甘肃省接壤,东与陕西省毗邻。宁夏形似枣核,中间大,两头尖,现东西最宽处约250公里,南北长约456公里,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宁夏总体地貌可分为宁夏平原和南部山区两大部分,全境呈南高北低之势,西以贺兰山为屏障,黄河自南而北流经宁夏平原,由于深居西北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日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

宁夏自古即是边陲之地,但却是中国西北部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宁夏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三万年以前。之后,宁夏长期是北方诸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域。

(1) 西周至战国时期(约前1027—前220)。西周时期(前1027—前770),宁夏地近荒漠,尚无行政建置。当时,这里是戎狄部落的游牧之处。西周国都为镐(今西安市西),其统治中心在陕西关中,故将其以北地区,包括陕西、山西北部、宁夏全境、今内蒙古河套统称为朔方。今宁夏固原地区,当时称为太原,周朝军队征伐猃狁,曾至于此;周宣王作战之后,也曾在此核计过人口。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宁夏仍无行政建置。乌氏(zhi,音支)戎居于今固原一带(泾水之北),昫(xu,音许)衍戎居于以今盐池县为中心的银川南部地区。此外,境内还居有义渠戎以及其他一些游牧于此的戎狄部落。

战国时期(前476—前220),是宁夏有行政设置之始。秦惠文王(前337—前310)时,昫衍戎所居的盐池境及银南地区,已成为秦国领地,可能置县。秦惠文王又攻取乌氏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起兵征伐义渠残部后,置北地郡,宁夏境所置县为北地郡所辖。

(2) 秦时期(前221—前206)。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之举,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建都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二级,全国设三十六郡,后增加十郡。郡下设县。宁夏全境隶属北地郡,治所在义渠县(今甘肃宁县西北)。北地郡所辖县中,有四县在宁夏。即: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朝那县(今固原县东南)、昫衍县(今盐池县附近)、富平县(今吴忠市西南)。当时宁夏地属塞外,蒙恬曾在境内筑“神泉障”、“浑怀障”等军事防御设施。

(3) 西汉时期(前202—公元8年)。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同年即皇帝位,建立汉王朝,建都长安(今西安市北),史称西汉。地方行政机构分州(部),郡、国,县三级。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各州部共辖一百零三郡、国,郡、国下设县。宁夏全境初隶凉州刺史部北地郡,汉元鼎三年(前114),富平县以南地区归为安定郡,亦属凉州刺史部。由是,宁夏境地由北地郡、安定郡两郡分辖。北地郡治所由秦时的义渠县移至马岭县(今甘肃环县东南),在宁夏辖昫衍县、富平县、灵州县(今灵武县附近)、灵武县(今永宁县南)、廉县(治所在今银川市北)五县。安定郡治所在高平县(今固原县),在宁夏辖乌氏县、朝那县、高平县、三水县(今同心县东)、昫卷县(今中宁县东北)、月氏县(今六盘山附近,亦称月氏道)六县。当时,宁夏亦多为北方少数民族包括匈奴降部居住。

(4) 东汉时期(25—220)。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新朝,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于鄗南即皇帝位,同年冬,建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地方行政机构,沿用西汉之制。东汉前期宁夏设置不变。永初元年(107)后,北地郡治所由马岭县移至高平县(今吴忠市西南),安定郡治所由高平县移至临泾县(今甘肃高省镇原县东南)。北地郡在宁夏境地辖有富平县、灵州县、廉县三县。安定郡在宁夏境地辖有高平县、乌氏县、朝那县、三水县四县。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羌人大量入居塞内,与汉人杂处。此后,羌人为反抗东汉官僚地主的奴役,举行过三次规模较大的起义。因羌族起义所迫,北地郡、安定郡治所迁移到关中。之后,由于兵戈纷扰,争战连绵,宁夏境内郡县多废。

(5) 三国时期(220—265)。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军的过程中,各地豪强地主纷纷建立武装集团,并相互混战,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当时,宁夏北半部,因东汉羌族起义,已成为羌、匈奴、鲜卑等族的游牧之地,郡县多废。只有宁夏固原地区,尚属魏国雍州的安定郡。魏于建安十八年(213),实行“禹贡九州制”,将全境分为九州,雍州为九州之一。安定郡在宁夏有三县:高平县(今固原县),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朝那县(今固原县东南)。

(6) 两晋时期(266—316)。晋统一全国后,建都洛阳,分全国为十九州。宁夏固原地区仍属雍州安定郡。安定郡治所在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东南),

在宁夏有三县:乌氏县、朝那县、都卢县(今隆德县东北)。此时,宁夏北半部仍主要为羌族游牧之地。

(7)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公元316年,西晋为匈奴刘氏建立的汉所灭。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市)称帝,史称东晋。这一时期,中国北方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匈奴、鲜卑、羯、氐、羌诸少数民族及汉族统治者,混战不已,先后建立起多个政权,主要有十六个国家。宁夏先后属前赵(匈奴刘渊建,318—321)、后赵(羯族石勒建,319—350)、前秦(氐族苻洪建,305—341)、后秦(羌族姚苌建,389—417)、夏(匈奴赫连勃勃建,407—431)。前后赵时,宁夏大部为匈奴等族游牧之地,固原地区属朔州,州治高平县。前后秦时,固原地区属雍州陇东郡,郡治泾阳(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夏时,在宁夏设三城,即:高平城(今固原县)、薄骨律城(今灵武县西北)、饮汗城(今银川市东)。

(8) 南北朝时期(420—581)。公元420年,刘裕逼东晋晋恭帝让位,自称帝,改国号为宋。此后,南方又历齐、梁、陈朝,史称南朝。公元439年,北魏(鲜卑族拓跋珪所建)统一北方,后又分为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史称北朝。宁夏先后属于北魏(424—532)、西魏(535—557)、北周(557—581)。

北魏时,太延二年(436年)在宁夏设高平镇、薄骨律镇。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镇为原州,治所在今固原县,辖今固原大部分地区。孝昌二年(526),薄骨律镇为灵州,治所初在今灵武县西北河中堡,后迁至今灵武县西南,辖今石嘴山、银川等以及银南部分地区。盐池县境,属西安州大兴郡。西魏时,宁夏分属原州高平郡、灵州普乐郡和西安州五原郡。原州、灵州设在宁夏。高平郡治所在今固原县,普乐郡治所在今灵武县西南,是为薄骨律镇故地,辖境与北魏相同。西安州五原郡则其州、郡治所均在陕西定边,五原郡辖今盐池县境。废帝三年(553),西安州改为盐州。北周时,宁夏有原州、会州、灵州三州:原州治所在平高郡,即西魏高平郡。平高郡治所在今固原县,辖今固原地区。会州治所在今中宁县鸣沙乡,保定二年(562)置,建德六年(577)改为鸣沙镇。辖今中宁、中卫两县。灵州治在灵武郡,辖灵武、怀远、历城三郡:灵武郡治回乐县(今灵武县西南),即西魏普乐郡治故地,辖银南部分地区。建德三年(574),置怀远郡及怀远县,郡治在怀远县(今银川市东)。保定五年(565),置历城郡及建安县,郡治在建安县(今陶乐县西南)。其时,今盐池县全境仍属盐州五原郡。

(9) 隋时期(581—618)。隋代,其地方行政机构初分为州、县二级,大业三年(607),废州置郡,改设为郡、县二级。全国置一百九十郡,宁夏分属平凉、灵武、盐川三郡。平凉郡治所在平高县,辖今宁夏固原及同心以南地区、甘肃省平凉市等,在宁夏辖平高县(今固原县)、百泉县(今固原东南古城附近)两县。灵武郡治所在回乐县,全郡在宁夏境内,辖回乐县(今灵武县西南)、宏静县(今永宁县南)、怀远县(今银川市东)、灵武县(今陶乐县西南)、鸣沙县(今中宁县鸣沙乡)、丰安县(今中宁县鸣沙乡东北)六县。盐川郡即北周之盐州,治所在五原县(今陕西省定边县),在宁夏辖今盐池县全境。

(10) 唐时期(618—907)。李渊父子建立唐王朝后,地方行政机构分道,府、州,县三级。全国分十五道,设三百二十八府、州。天宝时,曾改州为郡,乾元时,又复郡为州。宁夏属关中道,初隶原州、灵州、会州、盐州,后在境内加设威州、雄州、警州。

原州治平高县,贞观元年(631)置都督府。广明元年(880),没于吐蕃。在宁夏辖高平县(今固原县)、百泉县(今固原东)、义丰县(今固原县东南)、萧关县(今同心县东南)四县。灵州治回乐县,武德元年(618),设主管军事的总管府,开元二十一年(733),在边境置节度使后,灵州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天宝时,改为灵武郡,后又复改为灵州。至德元年(756)肃宗李亨在此即位,设大都督府。其辖区在宁夏境内,共辖回乐县(今灵武县西南)、灵武县(今永宁县南部)、保静县(今永宁县南)、怀远县(今银川市东)、鸣沙县(今中宁县鸣沙乡,该县一度相继属西会州、环州,二州先后废,仍属灵州)、温池县(今盐池县惠安堡)六县。会州治所在今甘肃省靖远县,辖宁夏南部山区西部,包括泾源、海原县部分地区。盐州治所在五原县(今陕西省定边县),其所领五原县、白池县分辖今盐池县大部分地区。另外,在灵州境内,为安置归附的北方少数民族,曾几度设数羁縻州。羁糜州是唐宋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的泛称。贞观二十年(646),设皋兰、高丽、祈连三州,均属灵州督都府,永徽元年(650年)废,调露元年(679),又设鲁、丽、塞、含、依、契六州。开元初(713年)废。后又设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六州,至德二年(757)后,吐番进犯,并废。

威州。原为安东州,咸亨三年(672)置,治在今同心县韦州附近,至德二年(757)没于吐蕃,大中三年(849)收复,更名为威州,辖鸣沙、温池两县。雄州,在今灵武县西南,唐中和年间(881—884)由他地迁至此。警州,在今平罗县南。天宝中(742—755)为县,属灵州,景福二年(891)更为州。

(11) 五代时期(907—960)。五代时,地方行政机构分州、县二级,因社会动荡,对地方行政设置的记载,多有阙漏。宁夏当时属朔方节度使。分属灵州、雄州、警州、盐州四州。灵州治所在回乐县(今灵武县西南)。朔方节度使亦治于此。辖回乐,温池两县。雄州,治所在今灵武县西南。警州,治所在今平罗县南,后晋天福七年(942)降为威肃军,辖定远镇(今平罗县南)、怀远镇(今银川市)、保静镇(今永宁县南)诸镇。盐州,治五原县(今陕西省定边县),辖今盐池县。今同心、中卫、中宁诸县及固原地区为吐蕃、党项等族据之,威州迁治方渠(今甘肃省环县),原州迁治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东南)。

(12) 北宋时期(960—1126)。北宋将全国分为二十四路,路下设州、府、军,其下设县、镇、堡、寨。宁夏初属陕西路,至道三年(997),由陕西路析置秦凤路,宁夏又属秦凤路。路下则分属定州、灵州、盐州、原州、西安州、渭州、镇戎军、怀德军、德顺军。定州治在今平罗县东南,宋咸平五年(1002),为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灵州治在今灵武县西南,咸平五年(1002)为党项族首领李继迁攻占,改为西平府。盐州治在今陕西省定边县,在宁夏辖今盐池县。原州治在临泾县(今甘肃省镇原县),在宁夏辖靖安寨、绥宁寨,为宁夏固原县东部分地区。西安州治在今海原县西安乡附近,辖区大部分在宁夏。在宁夏辖天都寨(今海原县)、临羌寨、宁安寨、绥宁堡、啰没宁堡、通会堡、定戎堡、寺子岔堡。为今海原地区和西吉县东北部分地区。渭州治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在宁夏辖安化县(今泾源县)、白岩河镇、瓦亭塞(今固原县瓦亭),为今泾源县及固原县南部分地区。镇戎军治在今固原县,即唐代原州平高县,辖彭阳城、开远堡、张易堡、东山寨、乾兴寨、天圣寨、三川寨、高平寨、定川寨、熙平寨,辖区为今固原部分地区。怀德军治在今固原县黑城附近,又名平夏城。辖石门堡、通远寨、荡羌寨、灵平寨、胜羌寨、通峡寨、九羊寨、镇羌寨。辖区为今固原县北,海原县南,西吉县东北部分地区。德顺军治在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在宁夏辖中安堡、莲花堡、笼竿城、得胜寨、隆德寨、怀远寨,为今西吉县、隆德县部分地区。

北宋时,北方还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唐代开始活动于中国西北地区,唐末时逐渐强大起来,北宋前期,即占据了宁夏的大部分地区,北宋所统辖的实际只有宁夏固原的部分地区。北宋庆历元年(1041),由秦凤路又析置泾源路,固原的部分地区此时又属泾源路。

(13) 西夏时期(1032—1227)。西夏是党项族在中国西北建立起的政权。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于公元1032年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银川市,李元昊称帝前称为州),据有今宁夏、甘肃的大部及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史称西夏。西夏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沿袭宋制,分州、府、军和县、城、堡、寨两级。西夏初在全国设二十二州,崇宋时(1087—1139),增至二十七州,宁夏分属西平府(即灵州,治在今永宁县西南)、兴庆府(治在今银川市,后又改称中兴府)、韦州(治在今同心县东北)、顺州(治在今永宁县西南)、静州(治在今永宁县附近)、怀州(治在今银川市东)、定州(治在今平罗县东南)、盐州(治在今陕西省定边县,辖境包括宁夏盐池县)。西夏为加强军事力量,在全国还设十二监军司,宁夏有三监军司:右厢朝顺军司驻克夷门(今银川市西北,贺兰山东),静寨军司驻韦州,翔庆军司驻西平府。

(14) 金时期(1115—1234)。金是女真族在中国东北建立起的政权。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上京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金于1125年灭辽,翌年灭北宋。1153年迁都至中都大兴府(今北京),1214年又迁都至南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金灭北宋后,原北宋所辖宁夏固原部分地区归属于金,其地方行政设置,沿袭旧制,无多大变化。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置凤翔路,治所在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金所辖宁夏地区属凤翔路,路下分属于镇戎州、德顺州、原州、平凉府。镇戎州原为北宋镇戎军,治在今固原县。辖东山县(今固原县东)、三川县(今固原县西北)。德顺州治在今甘肃省静宁县,在宁夏辖隆德县(今隆德县西北),即北宋隆德寨。原州治在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辖宁夏固原县东部分地区。平凉府治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在宁夏辖化平县(今泾源县),即北宋安化县。

(15) 元时期(1271—1368)。公元1206年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建都于大都(今北京市),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元代行政机构采用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河北、山西、山东及内蒙古的一部分直属中书省。此外,全国设十一个行中书省,简称十一行省,省下设路、府,路、府下设州,州下设县。宁夏分属于陕西行省和甘肃行省。

陕西行省治奉元路(今西安市),其在宁夏所辖地区,分属于开城府、广安州、西安州、静宁州、平凉府,其中开城府、广安州在宁夏境内。开城府治在今固原县开城,元至治三年(1323)改为州,辖今海原县、固原县及西吉县部分地区。广安州治在今固原县东,为金代之东山县,元至元十五年(1275)由广安县升为州。西安州辖有今海源县。静宁州治在今甘肃省静宁县,即金代之德顺州,辖有今隆德县和西吉县部分地区。平凉府治今甘肃省平凉市,辖有今泾源县,即金代之化平县地,元时,并入平凉府之化平县。

甘肃行省治甘州路(今甘肃省张掖市),在宁夏所辖地区属于宁夏路及所领中兴州、定州、灵州、鸣沙州、应理州五州,均在宁夏境内。宁夏路治在今银川市,辖今银川、银南及石嘴山市地区。元初至元二十二年(1785)曾于西夏地设宁夏行省,自此始有“宁夏”地名。元贞元年(1295)罢宁夏行省并入甘肃行省,设宁夏路。中兴州即今银川市。定州治在今平罗县东南,即西夏之定州。灵州治在今灵武县西南,即西夏西平府。鸣沙州治在今中宁县鸣沙乡。应理州即今中卫县,西夏时为应理县,元代升为州。

(16) 明时期(1368—1644)。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灭元,建立明朝,初建都南京,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代地方行政机构初承元制,继而废行中书省,改设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两京附近地区由两京直隶。布政使司下设府,府下设州,州下设县。此外,明太祖还创立了卫所制,将军队按卫、所编制,驻扎各地,平时练兵、屯田,战时由朝廷统一调遣。卫、所分属于各省都指挥使司;卫、所下设堡、寨。

明代,宁夏今南半部地区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平凉府,其余地区为陕西都指挥使司所辖。宁夏南半部其时分属于平凉府固原州、静宁州、华亭县。固原州治在今固原县。明初废元代开城府,后在开城县设固原守御千户所。先称为“故原”,以其为原州故地,但因讳“故”改为“固”,由是始有“固原”地名。成化三年(1467)开城陷于蒙古族鞑靼,于是移治今固原县,翌年设固原卫,弘治十五年(1502)升为固原州,在宁夏辖镇戎、西安、平虏三个守御千户所。静宁州治在今甘肃省静宁县,领有今宁夏隆德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隆德县直属平凉府。平凉府华亭县领有今宁夏泾源县。

陕西都指挥使司在宁夏辖有的卫、所,分别为:宁夏卫,治在今银川市。明洪武三年(1370)置宁夏府,旋废。洪武九年置卫。宁夏左屯卫,治宁夏城(今银川市)。明初初置为左护卫,继而改为左屯卫。宁夏右屯卫,治在宁夏城。明初初置为右护卫,继而改为右屯卫。宁夏前卫,治宁夏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宁夏中屯卫,治在宁夏城。明洪武中置,建文三年(1401年)朱元璋十五子庆靖王朱栴迁至宁夏城,遂改为中护卫为其禁卫部队。正德五年(1510),朱栴四世孙朱台浤因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裁中护卫改为中屯卫,后又分中屯卫分别并入左、右二屯卫。宁夏后卫,治在今盐池县。明天顺间(1457—1464)将原长城外花马池城迁至此,弘治六年(1493),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改为宁夏后卫。宁夏中卫,治在今中卫县,即元代之应理州。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置。

灵州守御千户所,在今灵武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先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后属宁夏卫,宣德三年(1428)因水患原城被毁,迁于今灵武县。弘治十三年(1500)置灵州,属陕西布政司。十七年撤州,复为灵州千户所,属陕西都司。万历后,又属宁夏卫。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在今盐池县高沙窝乡北。正德二年(1507)置。韦州群牧千户所,在今同心县韦州乡,即西夏之韦州。曾为庆靖王朱栴居地。驻扎官军以养牧为主。明代还在北方设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宁夏有宁夏、固原两镇。宁夏镇设于今银川市,固原镇设于今固原县。

(17) 清时期(1644—1911)。清代地方行政机构为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散厅)三级,边疆地区的军政要务,则由皇帝特命的将军、大臣统领。全国先划为十八省,后增至二十三省,宁夏境地分属于甘肃省的宁夏府和平凉府。宁夏府,治在今银川市,清初沿用明代卫所制,雍正三年(1725)废卫置府,同时设将军统领总兵驻满城(今银川市新城)。宁夏府辖今宁夏北部地区,领有四县、一州、一厅。宁夏县,治在今银川市,雍正三年(1725)置。宁朔县,治在今银川市,雍正三年(1725)置。乾隆初治所由今银川市老城移于新城。中卫县,雍正三年(1725)改宁夏中卫为中卫县。平罗县,雍正三年(1725)置,五年、七年以来平罗县部分地析置新渠县、宝丰县,乾隆三年大地震中二县并毁,复并入平罗县。灵州,治在今灵武县,雍正三年(1725)改灵州千户所置。又改宁夏后卫为花马池州,治在今盐池县,属于灵州。宁灵厅,在今吴忠县金积乡,同治十一年(1872)置。

平凉府,治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在宁夏领有固原州、化平川厅、隆德县,辖今宁夏南部地区。固原州,治在今固原县,同治十二年(1873)升为直隶州,辖海城、平远两县。海城县,乾隆十二年(1747)置,即今海原县。十四年(1749)改为茶盐厅,同治年复改为海城县。平远县,治在今同心县下马关,同治十二年(1873)置。化平川厅,治在今泾源县,清初为平凉府华亭县,同治十一年(1872)析平凉、华亭、固原、隆德部分地区置化平川直隶厅。隆德县直属于平凉府。

(18) 民国时期(1911—1949)。中华民国建立后,地方行政机构先为省、道、县三级。1928年,废道,全国设二十八省,省下设市、县。宁夏北部川区和南部山区民国初分别属于甘肃省宁夏道和泾源道。宁夏道治在宁夏城(今银川市),辖八县:宁夏县,治在今银川市。宁朔县,治所曾数次迁移,1941年迁至小坝。灵武县,1913年以清代灵州改置。盐池县,1913年以清代花马池州改置。金积县,治在今吴忠市金积乡,1913年以清代宁灵厅改置。同心县,原为清代平远县,1913年划归宁夏道,改为镇戎县,1929年改为预旺县。1936年红军曾在其境内建立预海回族自治县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1937年治所由下马关移于同心城,改为同心县。中卫县,即清代之中卫县。泾源道治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后曾改为陇东行政专区,在宁夏有五县:固原县,1913年以清代固原直隶州改置。化平县,1913年以清代化平川直隶厅改置。海原县,1914年以清代海城县改置。隆德县,即清代平凉府之隆德县。西吉县,1942年划固原、海原、隆德部分地区置县。

1929年,宁夏建省,全省领有原宁夏道八县,以及西套蒙古之阿拉善、额济纳二旗及登口县(今内蒙古巴彦高勒市)。1933年后,地方军阀马鸿逵统治宁夏时,又增设数县市:中宁县,1933年划中卫县东部地区置县。永宁县,1941年划宁夏、宁朔两县部分地区置县。贺兰县,即原宁夏县,1942年改为贺兰县,县治移于谢岗堡(今贺兰县习岗)。惠农县,1941年划平罗县部分地区置县,县治宝丰城(今平罗县宝丰乡)。陶乐县,原为绥远省沃野设治局,抗日战争初期由宁夏接管,为陶乐设治局,1941年改为县。银川市,1945年析贺兰县置市。

(1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12月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原所辖地区不变。1953年在其境内设河东回族自治区,辖吴忠市、灵武、同心、金积、盐池数县。今宁夏南部地区当时仍属甘肃省,1953年在该区域设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固原、海原、西吉三县。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在今宁夏地区设银川专区,改河东回族自治区为吴忠回族自治州,改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为固原回族自治州,继而将原属宁夏省的阿拉善、额济纳二镇合并为巴彦淖尔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区域包括原甘肃省银川专区,吴忠、固原两个回族自治州所辖地及甘肃平凉专区的隆德、泾源两县。1969年原属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的阿拉善左旗划入宁夏,1979年复划归内蒙古。自此,宁夏地域至今未变,现有四市、十六县及银南、固原两个地区。四市为:银川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辖永宁、贺兰两县。石嘴山市,1960年由惠农县、平罗县两县析置。辖平罗、陶乐两县。青铜峡市,1960年由原金积,宁朔两县大部分及中宁县一部分合并置市,金积、宁朔两县撤销。1963年改为县,1984年改为县级市。吴忠市,1949年将原灵武县吴忠镇改为吴忠市,1960年并入金积县部分地区。1963年改为县,1983年改为县级市。十六县为:永宁县、贺兰县、平罗县、陶乐县、惠农县(曾于1960年撤销、1981年复置)、灵武县、盐池县、同心县、中宁县、中卫县、固原县、泾源县(即原化平县,1951年改为泾源县)、隆德县、西吉县、海源县、彭阳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