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丝绸之路的西陲孔道·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交通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甘肃文化·丝绸之路的西陲孔道·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交通网

从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形成了一张由若干条道路东西相联、南北交错的交道网。它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着。

(1) 丝绸之路回中道

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的汉唐时代,中国的首都在长安(今西安西北),到中原来的商人、使臣、僧侣,大都以长安为他们的目的地。所以丝绸之路的东端一般都从长安算起。从长安出发,沿渭河,过宝鸡市(古代称虢县),再沿千水(古称汧水),过陇县(古称汧县),沿陇山东麓西北上,经泾河流域的泾川、平凉,越过六盘山,向西沿祖厉河而下,在靖远地区渡黄河,再经景泰等地至武威,沿河西走廊西行。这是一条通行于秦汉时期的较早的驿道。前220年,秦始皇出巡,从咸阳出发,过回中(回中是指今陇县西北至今华亭的陇山东麓地区,当时又称这条道为回中道。秦始皇和汉代皇帝在这里修有行宫,称回中宫),上鸡头山(又作笄头山、雉头山,今平凉西北崆峒山以西,为过六盘山之要道),到北地(今宁夏东南部和甘肃东北部地区),秦始皇出巡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是这条道路,汉武帝也曾沿这条路线出巡。前112年,汉武帝曾通过这条路到达祖厉河边,《汉书·武帝本纪》载:“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遂逾陇(陇山),登空同(平凉崆峒山),西临祖厉河而还。”前107年,汉武帝又一次沿这条路出巡,并且对这段路进行修整。秦汉时期,这条道路是联结关中与甘肃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北方匈奴南下的一条道路,为了抵御匈奴,沿途设了不少关卡。秦代时,即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南三十里处修筑萧关,派兵驻守,阻止匈奴。汉时在萧关西南,今宁夏西南的瓦亭山上修筑一关,称瓦亭关(即东瓦亭关,以后在今宁夏隆德县西北胡芦河上游修起的关称西瓦亭关),驻军扼守,抵御东、西、北三面的侵袭。东汉初,隗嚣割据陇右,东汉政府发兵越陇山,占据略阳,隗嚣率军正面抵御东汉政府军队,但又恐汉兵由这一路派兵夹击,于是派大将王元率一支部队在番须口(即回中道西口)巡行,王孟率一支部队阻扼鸡头道(即鸡头山或笄头山道),牛邯率一支部队阻扼于瓦亭关(《后汉书·隗嚣传》)。回中、鸡头山、瓦亭关成为这条要道口的三个战略要地。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部队曾突破萧关防线,由六盘山东麓南下,先头部队入回中道,烧回中宫,威胁长安。后来随着中原王朝势力扩大,箫关亦移到固原以北。

(2) 丝绸之路陇关道

这条路线开辟较晚,在北路的南面。从长安出发到陇县然后西行,从陇关或大震关越陇山,向西北经略阳(治今甘肃秦安东北)、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到金城(今甘肃兰州地区),由现在的兰州渡黄河到武威,入河西走廊。这条道又称为陇关道,历史上记载较多。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西,东汉政府派来歙征讨隗嚣,来歙派出两千余人从回中向西,在陇山中开出一条道路,直通略阳。这条道开通后大大便利了关中平原到陇南各地、洮河流域的交通,成为东汉政府平定隗嚣割据政权的运兵通道,也成为丝绸之路的另一段重要商道。来歙开陇山道后不久就设置了陇关(后改称大震关、固关)。唐代大中六年(852),将固关从“重岗之上”移到“临水挟山,当川限谷”之处,并改名为“定戎关”(《唐会要》卷八十六《关市》)。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此关设于距今陕西陇县西六十一里处,至今遗址犹存。以后又在大震关南凿山开道,打通一条陇山新道,并在陇山东麓山口设一新关,即咸宜关(《陇州续志》卷二)。这两关均在今陕西陇县境内。越过陇山后,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马鹿相合。这条路既是古代商路,也是古代西行运兵古道。唐大历初年,凤翔节度使李晟曾率军出大震关,进兵到今临洮县一带。

(3) 丝绸之路南道

这条道与上述两条路并行。是由长安沿渭河西行,经安彝关,过天水(汉代称上邽,唐称秦州)、临洮(狄道),经枹罕(河州)或北上到兰州过黄河,到武威,进入河西走廊;或西行越黄河到青海民和、西宁、大通、俄博,越祁连山和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在张掖进入河西走廊。

这条路越过陇山后的第一大站即为上邽(今天水市)。上邽为春秋时邽戎活动地区。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前688),秦伐邽、冀(今甘谷县)之戎,并于此地置县。从此,上邽就与关中有了直接的交往,成为联结陇山东西的战略要地,是“兰河之中坚,关陇之重镇”。西汉末,隗嚣以这里为基地,割据陇石。光武帝刘秀曾出征上邽。三国时,亦是魏蜀长期争夺之地,魏设秦州,治所设于上邽。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谓“秦州,其关陇之喉舌”,说明天水自古就是关陇咽喉,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要冲。

由天水西下沿渭河经陇西等地到临洮。今临洮古称狄道,秦汉时期是陇西郡郡治,曾长期是甘肃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产丰富,地理位置居中。宋代时,临洮置熙州交易司,成为丝绸之路青海道上一个重要交通点与贸易中心。临洮历来被称为“襟带河湟,控御边裔,为西陲之襟要”。

由临洮西行,即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市)。枹罕又称河州,控扼黄河,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接之地,也是皮绢、茶马交易之所,是丝绸之路吐谷浑(即青海道)进入中原的咽喉要地,也是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点。青唐吐蕃啰厮橐占据该地后,也是北宋与西方交往的通道。明代洪武七年(1374)在河州东南设茶马司,成为吐蕃与中原交往的西北重镇。

晋代名僧法显西行曾走这条路,他在《佛国记》中说:“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溽檀国,度养楼山,至张掖镇。”法显是经过榆中、兰州、西宁、大通、俄博过扁都口(古代大斗拔谷)进入张掖。608年,隋炀帝曾至张掖巡视,过浩门河(大通河)后,向西北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到张掖。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气候寒冷,六七月尚能冻死人。炀帝一行路过时遇寒潮,“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太半”(《隋书·炀帝纪》)。清人陶保廉经过这里时,扁都口仍艰险依旧,他在《辛卯侍行记》中说:“扁都口贯祁连之中,盛夏积雪,当春不芳,鸟道环崖,裁容一轨,途经深涧,流急石多,夏秋骑步均艰,严冬堕指裂。南达湟中,求捷者不惮冒险,即古之大斗拔谷。”

(4) 丝绸之路灵武道

这条路与上述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南道并行,是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渡黄河,向西南到凉州(武威),进入河西走廊。五代时高居诲出使于阗,曾走这条路;北宋的僧人继业也经此道到印度(《文献通考》卷三三八)。

(5) 明清时期的通道

从长安到河西还有一条路,这条路在明代以前很少记载,但在明、清时期,这条路成为由中原赴甘、宁、青、新的主要交通线路,许多著名人物都走过这条路,并在他们的著作如明代杨一清的《西征日录》、洪亮吉的《伊梨日记》、林则徐的《荷戈记程》、倭仁的《莎车行记》、陶保廉的《辛卯侍行记》等中均有详细记载。他们的西行路线完全相同,并在著作中逐日详细记述了这条通道的山川道里、名胜古迹。根据他们的记载,这条路线从长安起,西北经咸阳、兴平、礼泉、永寿(今永寿西北)、邠州(今彬县)、长武,进入今甘肃境。在甘肃境内,经泾川、平凉,过萧关(又称金佛峡),从萧关口向西到六盘山(此山又称都卢山),下六盘山过隆德、静宁、会宁到安定(今定西,是唐末以来中原与少数民族茶马贸易点,宋元丰初年始筑定西城,元代改为安定),由安定西北行到达金县(今榆中),过榆中即达兰州,由兰州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

这条道并不是明清时期形成的,而是通过一个由隆德到定西的叉道(杨建新、卢苇《丝绸之路》第124页),把丝绸之路的北道(回中道)与中道(陇关道)联结起来。这条道路很早以来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通道,明清时期,更成为西行赴宁夏、青海、新疆的重要驿道。

总之,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若干条道路纵横交错,织成一张交通网,正是这丝绸之路交通网使甘肃成为联结东西交通的西陲孔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