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甘肃的藏传佛教·甘肃的藏传佛教寺院
甘肃与西藏之间的藏传佛教关系悠久,源远流长。西藏的佛教各派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甘肃建立过自己的寺院。而寺院是传播藏传佛教的地方,可以说寺院就是学校,喇嘛就是教师,佛经就是教材,寺院成为文化教育的象征。
(1) 藏传佛教各派寺院的兴建
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敦煌是佛教兴盛、传播之地。8世纪时,敦煌等地的禅宗一度传入西藏,并在西藏得以传播、流行。吐蕃在征服河陇地区后,大批吐蕃部落也迁徙来到这里,藏传佛教也随之传入。由于吐蕃在河陇地区对佛教的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宁玛派也传入甘肃。甘肃卓尼县的卓尼寺系宁玛派,而河州地区的蒙古土默特部,直到明朝万历年间,仍主要信奉宁玛派,兴建了弘化寺、显庆寺。明正统六年(1441)鲁土司(元朝武定王后裔,永乐时赐姓鲁)兴建大通寺。
元朝时期是甘肃藏传佛教的重要发展时期。公元1246年8月,西藏佛教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应阔端之邀,携其侄八思巴来到凉州,第二年(1247)萨迦与阔端在凉州会晤,议定致信西藏僧侣首领,号召他们归附蒙古。建立了西藏宗教领袖和蒙古王室的直接政治关系。凉州会晤也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在甘肃广泛传播的开端。由于萨迦派藉这一有利条件,得天独厚,最为活跃。1246年建嘎达寺,后又在阳庄寺基础上建成“萨什迦贡”。八思巴在1269年赴京经过卓尼时,留下弟子萨迦大德布日益西弘法,他将原宁玛小寺改宗扩建为卓尼寺,后协地(卓尼土司始祖)自上下作盖迁移到卓尼。明永乐十六年(1418)授协地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从此开始“兄为土司,弟为僧官”的历史。八思巴的名徒跋喜饶巴尔建今迭部县的跋喜电尕寺。跋喜饶巴尔曾陪同他的恩师入京,此寺完工后,忽必烈赐予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大藏经。今甘肃临潭县的岔道尔寺,是卓尼寺五大属寺之一,忽必烈时期所建,寺僧们特别看重胜乐、密集、怖畏三大本尊金刚的修持和供养。以上寺院都是萨迦派的重要活动据点。与此同时,另有一些汉族佛寺,如甘肃大佛寺、河州炳灵寺等亦都改宗萨迦,致使萨迦派势力居于鼎盛时期。
噶举派在甘肃建寺的历史亦早已悠久,建于宋代的极乐寺原为噶举派,1727年止贡派僧桑布坚赞门徒桑布钦在天祝县兴建祝贡寺,到1958年有僧八十余人,辖五十个部落,是噶举派的名寺。天祝县的达隆寺是达隆派僧明代国师罗桑丹巴·曲吉尼玛兴建的。唐熙时,达隆华丹土登嘉措应召赴京,封大喇嘛,授权管辖天祝等地十多个寺院和十八个部落,达隆寺御赐“护国寺”,建筑宏大,兴盛时僧众达一千余人,影响很大(参看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
明朝时,甘肃藏传佛教寺院如河州的弘化寺、显庆寺、普冈寺,庄浪的大通寺,岷州的大崇教寺、卧龙寺、广福寺、极恩寺、弘教寺、石崖寺,临洮府的正觉寺、圆通寺、宝塔寺,凉州的庄浪寺、广善寺,平凉府开城县的圆光寺、景云寺,巩昌府的寿圣寺等都被予以册封。有的寺院凭藉政治势力,在很短的时期内一跃而为西北地区的名寺之一,藏传佛教在甘肃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格鲁派产生后,特别是经过达赖三世的广泛活动,原有的寺院纷纷改宗,格鲁派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卓尼寺在第三代土司札什癿时,其弟仁谦龙布任堪布,于天顺三年(1459)从西藏学成归来,遂改宗格鲁派,把寺名改为“噶丹谢周林”,自任赤哇。康熙四十九年(1710)俄顷陈勒嘉措入京朝贡,被封“崇梵净觉禅师”,敕赐“禅定寺”匾额,卓尼寺又改称禅定寺。又修建参尼扎仓、居巴扎仓。乾隆年间又建天文学院、法舞学院,发展成正规的格鲁派大寺,盛时有僧三千人。1912年该寺毁于兵燹。1931年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重建时,历时六年完工。天祝县天堂寺改宗格鲁派后,规模日渐宏大,殿堂楼阁、深院高墙,组成景象壮观、姿态各异的藏汉建筑群体,占地达一千五百余亩。盛时有僧八百人,号称“天堂八百僧”。寺内有文学院和时轮金刚学院,显密兼修,尤重密宗,培养了一批高僧,属于西北地区名寺之一。在格鲁派里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寺院还有碌曲县的郎木寺,建于1748年,有四大学院,其中的闻思学院采用哲蚌寺郭莽札仓教本,分十个年级,系统学习五部大论,郎木寺讲学之风盛行,为川甘交界处的名寺。天祝县的石门寺传说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主持扩建,罗布藏丹津事件中被毁。雍正五年(1727)重修,乾隆八年(1743)竣工,御赐匾额“格丹勒措哇”(意为宗喀巴信徒),盛时有僧五百人。
至本世纪50年代初,甘肃有藏传佛教寺院三百六十九座,寺僧一万七千人左右,其中活佛三十一位(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有一百九十六座寺院,其中宁玛派寺八座,萨迦派寺两座,本教寺九座,其余一百七十七座均为格鲁派(同上)。建于1711年的夏河县拉卜楞寺是格鲁派的六大著名寺院之一。天祝藏族自治县有二十二座寺,僧八百余人。甘南裕固族自治县约有十座寺,除藏族外,土族、蒙古族,以及部分汉族亦信仰藏传佛教。
(2) 拉卜楞寺的建立
拉卜楞寺全名“噶丹夏珠达尔吉札西益苏奇贝琅”,简称“拉章札西旗”,后“拉章”变音为“拉卜楞”,乃成为寺名,意为“僧侣的宫殿”。康熙四十八年(1709),第一世嘉木样(意为文殊菩萨)应青海和硕特前首旗蒙古贝勒察汗丹津邀请,从西藏返回家乡建寺弘法。1711年竣工,首建八十柱大殿的闻思学院(俗称大经堂),察罕丹津奉献农奴五百作为神民,这意味着拉卜楞寺诞生之日便为政教合一的寺院。以后又陆续修建了拉章、续部下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续部上院和喜金刚学院,并扩建了各种佛殿,历经二百八十多年的兴建、翻修、扩建,使拉卜楞寺成为一个具有一百零八个属寺和八大教区、六大札仓、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五百多座僧院的庞大藏传佛教建筑群。
拉卜楞寺以建筑宏伟、属寺众多、讲经严明而蜚声海内外,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又一中心、西北地区的佛教圣地和最高佛教学府。它也是一所庞大的博物馆,寺内有形制各异、精美绝伦的众多佛像雕塑艺术品;有工艺精湛、形象生动的壁画、卷轴画、堆绣、刺绣等;有大量历史文物与古籍,其中包括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及达赖、班禅多次颁赐的封诰、册文、印鉴等、历代寺主嘉木样的穿戴及珍贵用具等;寺院陈列室中还有大量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拉卜楞寺也是一所藏书量丰富的图书馆,现存有6.5万册图书资料,其中包括宗教、哲学、语言、医药、诗歌、修辞、天文、数学、历算、历史、建筑工艺书籍及名人著作等。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精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