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化·八闽名胜古迹·建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八闽文化·八闽名胜古迹·建筑

(1) 华林寺大殿

华林寺位于福州市区屏山南麓,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北宋乾德二年(964)吴越国郡守鲍修让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寺成,初名“越山(屏山)吉祥禅院”,至今宋高宗手书的“越山”、“环峰”残碑犹存。正统九年(1444)明英宗赐额“华林寺”。

华林寺原有建筑宏伟,现仅存大雄宝殿一座,面阔24.5米,进深23.3米,高15.5米,单檐九脊顶。建筑用材规格超等,构件硕大,造型古朴;斗拱组合严谨简洁,阑额、乳伏均属“目梁造”作法,檐下四周外向的“双抄、三下昂、重拱偷心、七铺作”均按需要随宜加减,大量运用插拱。经碳14测定,确认全部木构件均为千年前原有。华林寺大殿建筑风格独特,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2) 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建筑风格奇特,构筑巧妙,国内绝无仅有,亦为世界奇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比利时的史蒂汶·安德烈誉为“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客家人是西晋末中原南渡流民的一支。他们迁到江南,定居在安徽、江西等地。唐末动乱,他们又从皖南、赣北迁到福建闽西等地。故土楼建筑集中于漳洲市所属各县,以及永定县和龙岩部分地区。

客家土楼建筑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五凤楼”式,又称“三堂两横”式或“太师椅”式。两侧横屋(厢房)自前向后由一层、二层、三层依次加高,最后的第四层(正房)变成了高大的主楼(后堂),总体上看好似一把太师椅。以建于道光八年(1828)的永定高波乡大堂脚村“大夫弟”为代表。二是方形楼。前堂、横屋、后堂等高,成“口”字形。三是圆(环形)楼,环环相套,以永定古竹乡的“承启楼”最为典型。该楼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动工,历时三年建成,为三环同心圆形,直径七十三米,有房间四百零二个。

“五凤楼”显然是中原的四合院在福建特定环境下的变形。在由平原向山区的过渡中,“五凤楼”逐渐减少“方楼”逐渐增多。方楼系“五凤楼”的变形,如永定洪坑的“福裕楼”已将后堂两侧也加高成四层,并将前堂改成两层与两侧“横屋”连成一体,显然在向方楼过渡。如再将前堂加高,就成了完全围合的四方楼。永定县除“五凤楼”外,在多数山村里又都是方楼和圆楼并存。而圆楼又是方楼的变形。建筑形式的变化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方楼四角的房间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楼梯、噪音干扰大,故最不受欢迎。圆楼的每个房间条件相同,没有这个问题。同样周长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圆楼可以得到比方楼更大的内院空间。建筑同样面积的圆楼就较方楼节省木料。不仅如此,圆楼还能更均匀地分散外来作用力,比方楼有更强的抗震力,对风的阻力也比方楼小。可见客家土楼建筑三种形式的发展,实际上是整体结构与使用功能都日趋合理的过程。

(3) 集美学村

集美村是爱国侨领陈嘉庚的故乡,距离厦门市区十七公里。1913年,陈嘉庚在此创办学校,前后耗资一亿多元,至今建筑总面积已达十多万平方米,成为包括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航海专科学校、集美中学、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等十二所各级多类院校的学村,其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备、在校师生人数之多,在国内尚属少见。

集美学村濒临风景秀丽的海滨,集闽南自然风物与中西建筑风格之美于一体。远远望去,在绿荫之中,海天之际,一幢幢高楼丛立。花岗岩楼墙和红玛瑙色翡翠色的琉璃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海池”(长湖)中造型各异的亭台楼阁,与湖畔路旁的奇花异木交相辉映,独具特色。

集美学村内的“归来堂”是根据陈嘉庚先生的遗愿,为其子孙后代归来相处而修建的。归来堂占地四千多平方米,以白石为墙、绿瓦为顶的十几间厢房和会客室环绕着主体建筑大厅堂。进入大厅堂,迎面是一座黑色折式屏风,上用蚌壳镶写着1961年8月15日首都各界公祭陈嘉庚先生的悼词,厅堂正中是陈嘉庚先生的青石坐像。两侧圆柱上,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鳌圆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陈嘉庚故居”亦在学村内,古老而简朴,是1918年陈嘉庚、陈敬贤兄弟所居。1980年重修时廖承志题写了匾额。故居内的陈设均按其生前情形排列。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集美村建寨屯兵。现尚有大石一块,上刻“延平故垒”四字。设在故垒的学生游泳池命名“延平池”,建在故垒后的高楼称为“延平楼”,以此作为对郑成功业绩的缅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