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发现与古代遗迹·古城遗址
新疆古城遗址至今发现五十一处之多,其中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和罗布泊畔的楼兰古城最为著名。交河故城坐落在今吐鲁番西边大约十公里的亚尔乃孜沟中,当地群众称它“雅尔和图”,即崖儿城之意。《汉书·西域传》云:“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城。”由此可知,它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国都。远在三千年前,原始居民为避免野兽的侵害和防备部落内的战争,便选择在这河谷里建造起自己的家园。据《史记》载,这里早期的土著居民是姑师人。13世纪中叶以后,天山北部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曾多次南下侵犯元朝控制的地区,交河城便在战乱中被毁。明初,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留有《崖儿城》诗一首:“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可知,这里当时已沦为荒漠。交河故城的建筑范围,南北长约一千米,有城门两道通外:一在东西中部,西临河床,斩陡崖成缺口;另一在城的南端,循缓坡而上,如从南门进入城,在城北正对城中央大道稍西,有一座大寺院的建筑遗址。此寺院遗址前面有纵贯南北的城中央大道一条。大道长约三百五十米,宽约十米,两旁筑着高而厚的土墙。以这条大道为主干,全城建筑大致可分为北部寺院区、东南部官署衙门和南部手工业作坊区三部分。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平房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从残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层建筑。有的下部是窑洞,上部是平房。板夹泥垛墙建筑物只占少数。这座古城兴旺发达时期当在唐朝。
高昌故城位于今吐鲁番县城东稍偏南约四十公里处,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门户,也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城镇。《汉书》最早提到它,叫它“高昌壁”。《北史·西域传》也谈到它:“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此城奠基于公元前1世纪,是西汉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曾是麹氏高昌、回鹘高昌的王城,它的废弃与交河故城同时,也是叛乱所致。维吾尔语叫此城为“亦都护城”,据虞集《道园学古录》所载的《高昌王世勋之碑》称:“亦都护者,其国王号也。”高昌故城,从现在残存的遗迹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外城、中城和宫殿。外城是一般市民的居住区。在外城的东南角的寺院内,是城内唯一保存有较好壁画的地方。从壁画风格来看,为高昌回鹘时期(晚唐至元)的建筑。在这座寺院外的东南部和东北部,分别有两个“坊”(手工业作坊)、“市”(商品交易市场)。中城在外城的中间,宫城的南面。它的正中偏北有一不规则形的小堡垒。堡垒内西北的高台上有十五米高的建筑物,稍西的正方形遗址可能是个较大的宫殿。它的北部正中有以土坯垒砌的高耸建筑物,当地人传称此为“可汗堡”或“可汗宫”。宫城在全城的北方,作长方形,宫城内保存下许多夯土筑成的宫殿遗址。由于解放前各国“考察队”的任意挖掘,破坏了整体部局,已无法看出它的整体规划。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于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里以楼兰为题材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然而,楼兰在何处? 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楼兰曾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罗布泊)。”这表明,楼兰在天山以南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在神奇莫测的罗布泊畔,是“城廓之国”。
楼兰曾扼“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是各国商贾、使节、游客经长途跋涉后得以中途喘息之地。这里曾经绿树成荫,街巷纵横,人来人往。但公元3世纪之后,声名赫赫的楼兰国却突然消声匿迹了。唐僧玄奘西行取经归来,见楼兰国“城郭岿然,人烟断绝”。可知,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改道,这里已沦为不毛的戈壁沙漠。因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它的方位,千百年来人们不知它在何处。直到1900年春,瑞典人斯文·赫定率探险队到罗布泊考察,向导维吾尔族农民于得克,为寻找丢失的铁锹,偶然发现自己是在一座古城中的高大泥塔下。塔附近的残垣断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木板,又有官署和民舍的遗址……沉睡了一千五百年的楼兰古城就这样又神奇地回到人们的记忆中来了。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是“沙漠中的庞贝城”的再现。
楼兰古城在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城中的布局,以由城西北向城东南流贯的古水道为轴线,大致可分为两个区:东北区和西南区。东北区以高耸的佛塔为主体,塔东塔南都尚存有木构建筑物。塔分九层建筑,高10.4米,塔基南北长约19.5米,东西宽约18米。过去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人,都在这里发现过雕刻成各种精致花纹的装饰木板和木雕佛像。西南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三间房址。它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从这里出土了许多纸文书、残木简等,它可能是楼兰城的衙门府所在地。另外,古城西北五公里处有座烽火台,高十二米,用粘土和木料砌成。据考证,这座古城最繁华时期应是曹魏至西晋时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