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之争的启示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为创作《红楼梦》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据说曹雪芹是在写作《红楼梦》时“泪尽而逝”。况且小说八十回以后的稿子下落不明,成为永远的遗憾。作者曾说到创作的辛酸:“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创作的艰辛先不必说,《红楼梦》问世以后,马上遭到统治者的禁锢,宣布为禁书,不准公开印行。但是由于它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文学价值,吸引着众多的人们,有些好事者亲自手抄《红楼梦》,拿到集市上高价出售。当时的读书人开口便谈《红楼梦》,不知道《红楼梦》就等于没读过书一样,由此可见《红楼梦》影响之大。
《红楼梦》的广泛深入人心,也造成了人们在阅读中的不同理解和不同感受。钗、黛之争就是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钗、黛指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小说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从小说问世起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对两者进行优劣比较,有的欣赏薛宝钗,有的喜欢林黛玉,两方面各有自己的看法,互不相让,彼此的对立有时到了很尖锐的程度。在清代,有的人曾经为辩论钗、黛的优劣,达到挥动老拳动武的地步。在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文人士大夫中,也算是很出格的事了。
钗、黛优劣的分岐主要表现在对两人品性优劣的评价上。赞同薛宝钗的人认为:薛宝钗温柔敦厚,为人周到,胸襟宽大,识大体,才貌双全,身体康健,有情而守礼节。不象林黛玉那样尖酸刻薄,小心眼,体弱多病,显才好胜,为情而忘礼节。赞同林黛玉的人则认为:薛宝钗在温柔敦厚、为人周到的背后隐藏着阴险的面目,工于心计而又虚伪,不象林黛玉虽然表面上有些尖酸刻薄,不留情面,实际上充满真情,少世故,还没有被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残酷虚伪所浸染,她的所做所为更多是被恶劣的外部环境逼迫的结果,是值得同情的弱女子,她在真情的流露上没有虚伪的成分,带有更大的反抗性、斗争性。
平心而论,对钗、黛的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反映了许多人的普遍看法,同时也说明作者塑造出了全方位、立体式、性格丰满、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显示了作者高度的艺术功力。但是固执坚持钗、黛优劣的做法,却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它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完全划等号,把作家创作的艺术形象硬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对待,完全没有区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别,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差距很大。这样就没有抓住文学的特点来对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能正确地进行文学批评和鉴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