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犹未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亡羊补牢犹未晚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和才能的结晶。纵观人类的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出: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民间文学对文学的发展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我国主要的文学体裁,无论、词、曲、赋,还是戏曲、小说,都是首先从民间文学中产生出来;历代的文学高潮,不管是诗经、楚辞、建安文学、盛唐诗歌,还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同民间文学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古今中外所有的大作家无不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有感于此,鲁迅先生曾说:“乡民的本领并不亚于大文豪。”直到今天,民间文学仍然给我们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指导生活的力量。

民间文学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作用,决定了保存、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开始了自觉的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周统治者为了“观风俗、知得失”的政治需要,经常派人到民间采风,收集民间歌谣,《诗经》中的“三十五国风”便是搜集整理出的精品。到了汉代,专门设立了搜集民歌的乐府机关。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采风”一直是搜集、保存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在许多古典文献如历史著作、笔记小说、各地方志、诸子百家以及医药杂著中也保存了许多零散的民间文学资料。然而,由于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一些正统的封建文人岐视他们,称他们是“山野村民”、“下里巴人”,他们创造的文学艺术也往往被看成是无价值的、鄙俗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无数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由于受到迫害和卑视而汉能保存下来。即使是侥幸保存下来的一部分作品,由于旧时代文人立场和趣味等方面的局限,很可能被改变得面目全非。面对民间文学正走向自生自灭这一严峻现实,如何拯救民间文学这一艺术瑰宝,已成为近现代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

“五四”以来,一些学者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开始积极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正确方针的指引下,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令人遗憾的是,“文革”十年中由于极“左”路线的错误干扰,民间文学遗产被看作“封建糟粕”而加以全盘否定,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再次濒临绝境。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抢救各民族幸存的民间文学遗产,并积极推动新时期民间文学的发展,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始终是我们党新时期文艺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文艺工作者正认真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展民间文学理论的研究,为宏扬民族精神,繁荣社会主义新文艺作出不懈努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