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名著《金云翘传》的糟粕
《金云翘传》是越南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诗人阮攸(1765—1820)的优秀长诗,是越南民族最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这是一部长达12卷、3254行的宏篇巨制。《金云翘传》脱胎于中国清初青心才人的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从中吸收了不少精粹的部分。经过阮攸的再创造,的确显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情节上更加紧凑,结构上更加严谨,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和生动,体现出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它揭露控诉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自由、对爱情、对反封建人物给予热情的歌颂。更可贵的是,作者独具匠心地采用民歌语言和“六八体”的民歌形式写成,使越南“六八体”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正因为这样,《金云翘传》自问世以来,流传极广,在越南几乎家喻户晓。这是《金云翘传》成功的一面。
但是,《金云翘传》的思想内容也存在着一些糟粕。可悲的是这些糟粕恰恰是它所取材的青心才人的同名小说中继承下来的。可见阮攸在“批判地继承”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些糟粕首先表现在这首长诗宣扬“忠孝节义”的封建道德。由于作者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较重,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板起面孔,在诗中一切可能的场合进行封建说教。其次,这首长诗还表现了浓厚的宿命论的色彩,中国封建时代的小说戏剧中常见的“祸福由天”、“红颜薄命”等宿命观念,毫无例外地在《金云翘传》中得到充分的渲染。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战斗性。王翠翘在封建社会里受尽百般折磨、蹂躏,但她总是逆来顺受,个人反抗日逐减弱,甘心情愿地听从命运的摆布:“如今债赎前生,纵使花残玉碎”,从而使最后的“团圆”也是哀伤的。
在继承与借鉴的问题上,阮攸根本谈不上把“小孩”与“脏水”一块儿倒掉,却是把“脏水”也当成宝贝“珍藏”起来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