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雅乐的一块活化石——天津的“丁祭音乐”
丁祭音乐是专用于祭礼孔子的乐舞。在我国古代,礼与乐是紧密结合的,礼在进行中没有乐就失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礼的节奏、顺序也就无法控制,所以有礼就必须同时有乐。我国古代“乐”的涵义比今天要广泛,它包括了诗歌、音乐、舞蹈三个方面。而这也正是丁祭音乐的特点。因此丁祭音乐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适应祭孔礼仪形式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礼乐一体的传统。
我国丁祭音乐从南朝开始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它是在古代祭祀乐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历代宫廷雅乐影响下发展的。由于丁祭并非宗教或民俗活动,它的乐制、乐律、宫调、乐谱、唱词、舞谱、乐器的形制与规格以及乐舞生的服饰等等,都是由历代朝廷颁定的,而且有着较大的历史继承性。三千多年前西周的“六代之乐”中代表性的乐舞《大韶》、《大武》仍能在丁祭音乐中察觉到它的衍变与发展的迹象,寻觅出“大音希声”、“大乐必易”的传统音乐美学原则。由于它的特殊用场,既不能在民间流传,也难有与民间音乐交流的条件,致使这一古朴典雅的音乐艺术被相对稳定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我国古代雅乐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天津的丁祭音乐却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块“活化石”。也是天津唯一的雅乐品种。
天津文庙又称孔庙,既是尊崇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又是明清时期津门学官所在地。旧时,按朝廷规定,每年农历二月和八月上旬的“丁”日,凡有孔庙的地方都要举行祭祀大典,习称“丁祭”。天津文庙建于明代正统元年(1436),故天津丁祭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代以来,北京、曲阜以及全国各地孔庙的丁祭音乐都是以清廷亲颁的《中和韶乐》为依准,而天津自入清以来直至1944年的最后一次丁祭却一直以明代颁布的《大成乐》为依准,只是结合地方特点而有所发展。至今天津文庙博物馆中仍展示着旧时丁祭用过的礼乐文物,包括各种乐器、乐舞生的服饰、道具和表演时的《辩位图》、丁祭时照片等文献资料可资参研。例如其乐舞人员一直未着清廷规定的满式服饰,始终穿着明代规定的先秦古装。再有,清廷规定丁祭乐舞只用文舞而不用武舞,而天津却一直是文武并用。其所用乐谱、唱词也都沿用明代规定而有所发展。在乐器配置上也与清廷规定有些不同,在典仪上乐队、舞队的陈列、天津更强调中轴线两侧的对称,因而有的乐器就由单数变成双数了。
从现有资料看,天津文庙丁祭音乐比各地的更古老些,保存着明代雅乐的遗存,且有大量文献、文物存留下来供挖掘研究。这在全国来说实属罕见。如此重要的古代音乐品种,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及时整理挖掘,如再遗失,将造成更大的遗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