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台湾有方的曹瑾
曹瑾 (公元1786~1849年),字怀朴,号定庵,河南怀庆府河内县 (今河南沁阳市)人。自幼聪明好学,才华过人。嘉庆十二年 (公元1807年) 在省城开封参加乡试,考中解元 (举人第一名)。先后在直隶平山、曲阳、饶阳、宁津等县任知县。在此期间,赈饥惩盗,多有政绩,皆能得民心。道光五年 (公元1825年),补为威县知县,又调任丰润知县。后调往福建,先在将乐县任知县,继而在闽县任知县。道光十三年,当地居民与驻军旗兵发生械斗,他出面调停,晓以利害,使双方消除了怨气,平息了这场风波。
道光十七年正月,曹瑾调台湾凤山县任知县。凤山县位于台湾南端,周围500余里,平畴万顷,但未有水利兴建,所以一遭干旱不雨,颗粒不收,百姓无法继续维持其生存。在曹瑾到任的前一年,凤山县发生大旱,“饥民遍地,盗贼纷起”,曹瑾一就任,即巡行境内,“问疾苦,诘盗贼,剔弊除蠹,顺民之欲”,同时竭力谋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他看来,“弭盗莫如足食,足食莫如兴水利”。也就是说,要使凤山民众摆脱贫困和饥饿,不能只靠一时的赈济,必须兴修水利,只有做到旱涝保收,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为此,他带领属下,不辞劳苦,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在县东南的淡水溪,见此处溪水清流湍急。回来后,立即召集乡绅士民,能工巧匠,拟定开渠方案,动员民众捐资出力,开辟水塘,修筑圳道,由九曲塘穿池引下淡水溪 (今改为高屏渠) 以资灌溉。经过两年的努力,先后开辟五里旧圳、五里新圳,掘渠路44条,受益面积达30000亩,并在圳上设立水闸,控制水流,定时启闭,又设立圳长专门进行管理,成为当时台湾最大的水利设施。《台湾通史》称赞说: 从此凤山“收谷倍旧,民乐厥业,家多盖藏,盗贼不生。”道光十八年,台湾知府熊一本到该县视察,非常满意,为表彰曹瑾的这一历史功绩,决定将其圳命名为曹公圳,并为之撰文刻石,以志其事。碑存高雄凤山(今台湾凤山市)曹公祠。凤山人谢苹香曾写诗赞颂道:
新坡水现下坡通,终岁无忧旱涝逢;
种得水田三百顷,家家鸡黍拜曹公。
两年后,台南大旱。凤山郑兰生等人又开一圳,引莲池水灌溉附近田地36亩,人们称此圳为曹公新圳。
道光二十年,曹瑾升任淡水厅同知。淡水地处台湾北部,地方情况相当复杂,又值鸦片战争爆发之际,英军舰队占据厦门之后,不时向台湾发动进攻。台湾局势异常紧张。为了加强台湾防务,他首先清查户口,整顿军队,裁减老弱残兵,加强乡勇操练; 发动各路义庄乡耆,申约连社,建立防御体系,使淡水境内人自为兵,共御外侮。他还将鸡隆(今基隆)至大安一带,凡是可以停泊的地方,全用沙袋填堵,又购旧木船、木桶,装载巨石,沉之于次要的港口; 并组织民众在厅府所在地的外围,筑土墙,挖战壕,栽竹签,以利战守。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舰袭击鸡笼口之万人堆洋面,他在三沙湾炮台坐阵指挥军民还击,给予侵略者以迎头痛击,歼灭英军30多人,俘获124人,缴获大炮10门,在台湾战场上夺取了中英交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为进一步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他组织军民加固炮台,选调义勇,分驻鸡笼、沪邑两口及鸡笼山的要隘,凭险埋伏,坚壁清野,严阵以待。这年十月,英军突然闯进鸡隆港,大炮齐发,遭到守军的猛烈还击,英军见守军人众山险,只好收兵驶出港口。道光二十二年正月,英军出动三艘舰船向我彰化五义港逼来。他立即与鹿港同知魏赢联系,共同组织军民还击。采取诱敌深入之策,在大安港击溃来犯之敌,俘获敌兵49人,受到道光皇帝的表彰。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鸦片战争失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在战争中,抗英的爱国将领受到查处,曹瑾也无法幸免。总督怡良问他: “事将若何?” 他义正词严地回答说: “但论国家事若何?某官可以不做,罪所应任者,甘心当之。但百姓出力杀贼,不宜有负。”怡良听后,赞叹说: “真大丈夫也!” 曹瑾虽然被摘去花翎,注销所升官阶,但他的一片爱国真情,却为台湾人民所怀念。
曹瑾在台湾淡水任职五年,兴文教,崇实学,热心文化教育事业,注重培养当地人才。他亲自编印教材,于每月初一、十五定期到学校授课,宣讲儒学。为了确实保证入学的生童们有书读,他组织人员 “刊《孝经》、《小学》,付蒙塾习诵。” 为了敦促学校师生教好学好,他不断到学校考试诸生,给成绩优秀者分奖花红。他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一些钱来修建淡水学海书院,增设乡塾,为淡水子弟们学习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从此在淡水逐渐形成文风日盛,人才倍增的局面。
道光二十五年,清廷曾以曹瑾搜捕海盗及处理淡水械斗有功,仍赏花翎,以海疆知府即补,但他不愿再在官场上继续奔波,便离职归里。
曹瑾一生,历官30余年,勤于政事,克己奉公,“所至民亲,既去民思”。尤其是在台湾任职8年,兴利除弊,英勇抗英,固守疆土,深得台湾人民的拥戴。当其调离凤山时,凤山人民夹道扶桥,攀辕涕泣饯行者数千人。咸丰十年 (公元1860年),这里人民为了缅怀曹瑾的恩德,在凤仪书院内为他建造了祠堂,牌位上写: “前任凤山县知县丁卯科解元怀朴曹公讳谨禄位”,每逢九月二十六日曹公生日时,前来拜祭者络绎不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凤山人又为曹瑾建立了新的曹公祠,亭阁都是北方中原的风格。当地人还将曹公祠所在的那条街更名为曹公路。淡水人民也对曹公的德政表示崇高的敬意,将他“祀德政祠”。光绪二年,福建巡抚丁日昌为表彰曹瑾的功德,奏请清廷批准,将其牌位奉于名宦祠,士民春秋俎豆,以至于今。该县文士一个叫郭襄锦的赋诗道: “笙歌满路酒盈卮,父老攀辕惜别时。生佛愿教作长主,春风易惹远相思。一清已觉人难效,五载都嫌住未迟。底事苍生方系望,渊明归去漫题辞。”这首诗衷心地表达了淡水人民对在此供职五载的曹瑾的怀念心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