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创始人程颢
程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北宋初年由中山博野(今河北定县) 迁居河南 (今河南洛阳)。他和程颐为同胞兄弟,是洛学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人合称二程。
程颢一生多是从事政治活动,他于宋仁宗嘉祐二年三月 (公元1057年)中进士,翌年任京兆府鄠县 (今属陕西) 主簿,以后担任过上元县 (今属江苏)主簿、泽州晋城(今属山西)令等地方官吏,颇有政绩。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 二月,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程颢为其属官。四月,王安石将行新法,派遣程颢等8人赴各地视察农田水利、赋税徭役情况。八月,由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程颢任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数月之内,上疏十余,极论新法时政。熙宁三年,改程颢为签书镇宁军节度判官,被王安石逐出朝廷。以后虽然做过监西京竹木务、知扶沟县(今属河南)事、监汝州酒税等实务官吏,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已转向学术和教育活动方面。程门著名弟子杨时、谢良佐均于此时师事程颢。熙宁六年,程颢回到洛阳后,更以著书劝学为事,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元丰八年 (公元1085年)三月,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召程颢为宝正寺丞,未行而病逝。葬于伊川先茔(今河南伊川县城关),文彦博题墓碑谓: “明道先生”。宋理宗淳祐元年 (公元1241年) 封河南伯,从祀孔庙。
中国哲学由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宋明理学,亦称新儒学。程颢和程颐在学术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奠定了宋明理学理论形态的基础。程颢和程颐都把“理”作为最高哲学范畴,“理” 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总根源。但是,程颢提出 “心是理,理是心” 的观点,具有较多的心本体论倾向; 程颐提出 “有理则有气” 的观点,具有较多的理本体论倾向。由此程颢和程颐分别成为宋明理学中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两大学派的先驱,在中国哲学思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程颢的哲学本体论,讲 “天者理也”,“心是理,理是心”,“只心便是天”。这就强调了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同一性,表现了心本体论的倾向。因为,“理” 或 “天理” 存在于人的心中,心就成为宇宙实体。心中之 “理”是主宰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存在,也就是心是本体。由此为出发点,他在认识论上,强调以心知天,认为知识来源于人的内心。心是主观的,天是客观的; 心是认识的主体,天是认识的客体。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只要从心上反省内求,便可达到目的。这正是一般说的先验主义认识论。他在人性论上,主张“生之谓性”。他认为,天地变易而生万物,生生之理演续不断,成为每一物体。物体形成的材料是气,物体形成的原因是性,气是按照理而变化的,依据理而成万物的。因此依一物之理而形成万物。性在气内,性因气而成,所以一物之性便包涵此物之气。由于气在每一物中有清浊之不同,而人所禀的气也不相同,清者为善,浊者为恶,因此人性有善有恶。这就是生之谓性。但是,程颢又指出如果人们通过修身养性的内省工夫,便可恢复善性,这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包涵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意识,这是人之本性。于是,程颢把人性问题从伦理范畴提到以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使儒家伦理道德学说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此是二程理学的又 一贡献。
无神论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程颢有破除鬼神迷信的行动,也有鲜明的无神论思想。程颢任鄠县主簿时,了解到南山寺中有一石佛,传说石佛的头部能放射光芒,招引了远近善男信女前往烧香拜佛,男女杂居,有伤风化。程颢不怕神灵,坚决禁止,并告诫寺中僧人,如果再说出现佛光,县衙就把佛的头部取下来,让大家看个虚实。至此以后,再也没有佛光的传说。程颢任上元县主簿时,了解到当地百姓有迷信“龙池” 之事,说是上元县茅山之中有五色蜴蝌动物,百姓称此为龙,奉为神物,进行供养,危害了农业生产。程颢为破除这种迷信,便派人捕捉这种动物,并且当众杀死晒成肉干而吃了它,于是教育了百姓。他的这种破除鬼神迷信的行动,是有无神论思想基础的。有人问他有无鬼神的问题,他回答说: “待说与贤道没时,古人却因恐如此道?待说与贤道有时,又却恐贤问某寻。” 从字面上看,似乎没有直接回答 “有” 或 “无”; 但从逻辑上看,乃是对鬼神的否定。因为,程颢如果说是 “有”,却不可能从现实中去寻找,也就是现实中没有鬼神的存在。显然这是无神论的思想观点。
程颢的理学思想,是宋明新儒学中的一种理论形态。所谓新儒学,就是以接续孔孟儒家道统为己任,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资料思想,是宋明新儒学中的一种理论形态。所谓新儒学,就是以直接续孔孟儒家道统为己任,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资料思想,是宋明新儒学中的一种理论形态。所谓新儒学,就是以直接续孔孟儒家道统为己任,以先秦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的某些思想资料,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思辨性哲学的理论体系。程颢建立自已的思想体系时,大体上也是这样的过程。但是,他对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不是兼容并蓄,而有批判有吸收。他对佛教禅宗的 “真如佛性”从本体论方面进行了吸收; 而对佛教的空幻思想和出世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当学禅者对他说: “草木鸟兽之生,亦皆是幻。”他反驳说:大地万物春生夏长,秋息冬眠,这是万物生死的自然规律,不是什么空幻。程颢这种思想是符合自然科学理论的。佛教人生哲学的核心是出世主义,认为现实世界充满了苦难,人们只有超脱现实,才能脱离苦海。这是消极出世的人生哲学。程颢站在儒家的入世主义人生哲学立场上,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说:佛教僧人“出家”是绝断“三纲五常”,它与儒家的为国尽忠、为家尽孝的处世哲学是相违背的。程颢的这种“忠孝观”,如果剔去其封建性的糟粕,取其保家卫国的积极性精华,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有借鉴意义的。
扶沟县城内大程书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