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潦倒的穆索尔斯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贫困潦倒的穆索尔斯基

穆索尔斯基,莫杰斯特·彼特罗维奇(1839—1881)是俄罗斯作曲家、“强力集团”成员。自幼学习钢琴,九岁即能公开演奏协奏曲。禁卫军士宫学校毕业后在军队供职。这时结识了达尔戈梅斯基、巴拉基列夫、包罗丁、居伊,后来组成以巴拉基列夫为首领的新俄罗斯乐派的“强力集团”。在巴列基列夫指导下学习作曲理论和技术。和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的交往对他后来创作有重要作用。1858年决定献身音乐事业而脱离军队。但迫于生计后来不得不又到交通部供职。在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反农奴制的观点,这决定了他的创作成熟时期的美学原则。

歌剧在穆索尔斯基创作中占重要地位。六十年代中期根据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同名长篇小说写作歌剧《萨朗波》,又根据果戈里的喜剧《婚事》写作宣叙体歌剧,但均未完成。六十年代末期根据普希金的悲剧《包里斯·戈杜诺夫》自编脚本创作了同名歌剧。这部歌剧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强烈的反帝政倾向,因而遭到沙皇当局的敌视,皇家剧院拒绝演出。在文艺界进步人士的支持和强烈要求下,才于1874年2月8日由纳普拉夫尼克指挥在彼得堡马利亚剧院上演,受到具有民主思想观众的热烈欢迎。1872年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历史题材写作了歌剧《霍凡兴那》,又译《霍凡斯基之乱》,内容为十七世纪末射击军统领霍凡斯基发动哗变的故事,作者本人称之为“人民音乐剧”。1874年又根据果戈里中篇小说《索罗钦集市》着手写作歌剧,但未完成。他的交响乐作品虽不多,但交响《荒山上的圣约翰之夜》(在他去世后改名《荒山之夜》)对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发展作出有益贡献。他共创作歌曲和浪漫曲六十七首。有描写人民贫困生活形象的《老乞丐之歌》和《卡利斯特拉》;有反映农民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戈帕克》和孤儿》;有讽刺当时社会的《神学院学生》和《跳蚤之歌》;还有描绘天真幼儿的声乐套曲《育儿室》,以及反映孤独绝望情绪的声乐套曲《暗无天日》和《死之歌舞》等。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是有感于画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在艺术构思和写作手法上自辟蹊径,独具特色。其管弦乐编曲以拉威尔的配器最为出色。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他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人修订或续写完成,才获得听众公认和广泛流传。

七十年代是穆索尔斯基创作极盛时期。但个人命运和生活非常悲惨。歌剧《包里斯·戈杜诺夫》上演失败,“巴列基列夫小组”解体,对他刺激很深。加之他那“怀才不遇”的处世态度,更加造成生活窘困。晚年更加孤独,经常酗洒不能自拔,有时如神经错乱一般,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我们最熟悉的他的一幅肖像画,是俄国画家列宾在他去世前两周所绘,据说身穿那件绿色外衣是向他人借的。1881年3月28日在尼古拉耶夫士兵医院病逝,终年仅42岁,遗体安葬在彼得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修道院。“追求民族艺术理想的一伙强有力的俄罗斯作曲家”(斯塔索夫语)之一,具有创新精神的穆索尔斯基正当创作精力最旺盛时期,因贫困潦倒而英年早逝,对世界音乐艺术是一大损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