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官学的废弃
隋代教育在我国教育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隋文帝杨坚在即位初年,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定国子寺(即后之国子监),设祭酒一人,专门掌管教育事业。除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外,地方上也设有州郡县学。各学校不仅设有博士、助教、生员,而且名额也有规定。当时,中央官学的规模已相当可观,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生员达五六百人。无论中央官学和州郡县学,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乡饮酒礼。隋文帝还曾下诏,令天下郡县皆置博士习礼。由于隋文帝初年积极振兴教育,所以,一度出现了学术与文化的昌盛现象。《隋书·儒林传》描绘说,当时四海九州好学待问之士无不毕集于京师,隋文帝也经常率领官员,与博士们讲经论道,释疑解难,并从受学之士中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还给儒生以极厚的奖赏。当时,以齐、鲁(今山东地区)、赵、魏(今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等州郡的教育事业最为发达,学者众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但是为时不久,到了隋文帝晚年,官学教育已十分凋弊。国学学生虽以千数,州县学生名额也不少,但却大多徒有虚名,空度时日,并没有培养出多少有用的人才。到了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国子学的学生只剩下七十人,太学、四门和州县学校被迫废除。同年秋七月,又改国子学为太学。当时官学教育的衰落情景,由此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隋朝政府缺乏办学经验,在学校机构的设置及人员利用等方面都有许多欠缺。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也缺乏适当的手段进行考核,对工作或学习出色之士未能及时奖励,因而学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低,最后不得不废弃。隋炀帝即位以后,曾一度复兴学校教育,但由于隋炀帝恃才傲物,刚愎自用,又荒淫无度。对内实行残暴统治,对外征战不息,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深。随着政治上的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学校教育便徒有虚名,一蹶不振。这些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汲取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