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利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利害

有人说,魏、蜀、吴三国中,蜀国的要才是最少,除诸葛亮外,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人才。这种判断,既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蜀国的人才的确不如魏、吴两国多。说不对,是因为蜀国多少还有一些人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说:“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希望刘禅能亲近这些人,遇事多和他们商议。

可是,为什么从历史上看,蜀国的人才除诸葛亮外,其余均无明显的政绩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诸葛亮太强了,使得其他的人暗然失色,显不出来;二是诸葛亮事必躬亲,使别人缺乏锻炼成才和崭露才能的机会。特别是事必躬亲,更是主要原因。

事必躬亲,与其说是诸葛亮的优点,不如说是诸葛亮的缺点。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蜀国(特别是刘备死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的工作态度是好的,但工作方法则不是好的。他这样做,不但自己积劳成疾,五十四岁就病死了,而且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来,弄得后继乏人。他在《出师表》中要求刘禅有事多同郭攸之等人商议,是因为他自己要离开成都,率师出征,这才想到这件事。这也说明,平时郭攸之等人参与政事不多,许多应该由他们做的事恐怕也没做多少。这样,不用说锻炼、培养人才了,就算原来是个人才,也会因不用而退化成为庸才的。

通观古代历史,许多朝代往往有+大忠臣与一群小奸臣并存的现象,而皇帝则是“亲小人、远贤臣”(诸葛亮语)。其原因之一,是那些忠臣事必躬亲,其他想干事的人插不上手,因此更缺少接近皇帝的机会,结果反而给群小提供了与皇帝亲近的机会;皇帝也图个省心,乐得和群小玩玩乐乐。悲剧就这样演成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