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谏之士多悲剧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直谏之士多悲剧

刘向,原名刘更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生活于西汉后期,曾事宣、元、成三代皇帝。刘向很有文才,是汉代著名的学者。他出身于宗室,对朝廷一片赤诚,忠直敢谏,不畏奸佞,不避祸难。元帝时期,宦官石显等人专断朝政,排挤贤良之士,萧望之等一大批忠贤被陷害致死;成帝时期,则是外戚王氏掌权,刘汉王朝危如累卵。面对元、成时期朝廷的混乱、政治的黑暗,刘向多次上书直谏,“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但是,他的直谏得不到皇帝的理解和采纳,而是遭宦官、外戚的忌恨、陷害,多次被罢官免为庶人,三次被关入监狱,居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终生不被重用。

襄楷,东汉桓帝时人,他好学博古,精通天文阴阳之术。汉桓帝时,宦官专权,政刑暴滥,对此襄楷忧心忡忡,遂不顾个人的安危祸福,自家中诣阙上书,极言直谏。他批评桓帝“拒谏诛贤,用刑太深。”结果书奏不省,襄楷并不畏惧退缩,而是再次上书,指责桓帝宠信宦官,生活奢侈。桓帝没有接受他的谏责,而是给了他个“违背经艺……诬上罔事”的罪名,将其下狱判刑。

两汉时期,因上书皇帝,极言直谏而被贬、被免、被刑、被杀的士人不胜枚举。在中国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句古语:“文死谏,武死战。”因为武臣的职责是保卫国家,战死疆场,马草裹尸是应该的;而文臣的职责是管理国家,谏主之过,陈己之见,因此而被杀也是正常的。能否直谏成为区分忠臣与奸臣的重要标志,因此一些士人从忠于朝廷,为国为民出发,明知君主拒谏,却依然要谏,明知谏会遭杀,却依然要诤,书写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这种看似正常的现象,实质并不正常,忠心直谏理应有好报,反遭杀戮当然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事发生多了,人们习以为常,当作正常的了,这更是悲剧。

直谏之士多悲剧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两汉时期,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任何力量对其限制和约束,皇帝能否纳谏,全在他们明昏、好恶,一旦心生不悦,直谏之士就会遭贬遭免,一旦龙颜大怒,直谏之士就会下狱被杀,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保护他们。如不遇明主,直谏之士只能是悲剧下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