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节选)·[宋]苏轼》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苏轼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

贫家百物初何有。

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后,生活困难,心情抑郁。过去在杭州任通判,在密州、徐州、湖州都是地方长官,而在黄州则为“楚囚”,过着“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蜜酒歌》)的生活。他在《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诗中说:“我虽穷苦不如人,要亦自是民之一。形容虽似丧家狗,未肯弭耳争投骨。”因此,苏轼为生活所迫,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亲自耕种。通过躬耕实践,使他懂得了许多劳动创造财物的道理。他在《东坡八首》中深有体会地说:“我久食官仓,红腐等泥土。”同时,他还懂得“种稻清明前”、“分秧及夏初”、“秋来霜穗重”、“新春便入甑”的劳动全过程。

这首诗是苏轼于此时此地写给苏辙的儿子苏迟、苏适(旧时称兄弟之子为“犹子”)及侄女婿王子立的。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前两句以物起兴,第三句开始议论。煮豆作乳,谓以豆浸水磨成浆,滤去滓,煎成豆浆。脂为酥,指用牛羊乳制成的松软食品,油烛,指用油制成照明用的蜡烛。蜜酒,指蜂蜜酿制的酒。他的《蜜酒歌·序》曰:“西蜀道士杨世昌,善酿蜜酒,绝醇酽。”初,意谓“一点也不”的意思。这三句是说,你们有豆浆、乳酥、蜜酒吃喝,又有蜡烛点燃照明,可这些都是出自贫苦百姓之手,而他们家里却是一无所有呵!这里,表现了苏轼对贫穷劳动者所寄予的同情与怜悯。

接下二句,百巧,形容多种高明的技艺。搜罗,谓寻求与搜集。假合,谓假于异物,合于一体。乱天真,形容仿造得精巧,达到真假难分的程度。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那许许多多技艺高明的强手,都是穷苦百姓,他们千方百计寻求各种办法,运用多种技巧,制造出许多精美的物品,达到了真假难分的程度。这是苏轼对劳动者聪明才智的热情歌颂。

这首诗,本是苏轼用以教育与勉励后代的,他希望他们读书、作诗要像酿蜜酒一样,“冬不加甜夏不酸”。可是,他却从中道出了一个重要哲理:世界上的一切财富,都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一切技艺超群的劳动者,自古以来都出自穷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一切。

可是,在封建社会里,劳心者视为君子,而劳力者却视为小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贫苦者的一切财物被掠夺走了,连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被看成愚蠢无能。然而,苏轼的这个观点,对孔孟之道的“上智下愚”来说,无疑是一种悖逆。这在今天看来,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这首诗通过以事显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读后使人感到亲切自然。特别是“古来百巧出穷人”一句,更是言浅思深,耐心寻味,令人叹为观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