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刘敏中
窥天以管,认得几多星。嗟扰扰,矜完美,校奇零。蚁缘庭。物化无穷已,石生火,火生壤,壤生湿,湿生木,木生萍。梦里高车驷马,蘧然觉、甕牖柴扃。记达人有语,痛饮读骚经。非醉非醒,妙难形。
曾经滟澦,夷险地,人上慓,比心宁。更谁问,桃李冶,蕙兰馨。水东亭。一曲沧浪咏,都分付,野鸥听。还渐喜,乡社饮,近高龄。但愧霜台旧友,平生念,铁石通灵。办林间一笑,酒盏滟风舲。饭白刍青。
这是一首次韵词,《序》云,“畅纯甫与姚牧庵郢城会饮,唱和乐章《六州歌头》往返凡数首,余次其韵二篇,答纯甫。”这是第二篇。篇末注云:“时纯甫按事东州,归欲过余绣江。”畅纯甫,又为畅纯父,畅泊然。姚牧庵,即姚燧。二人与刘敏中友情颇笃,唱和较多。本来,次韵,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差使,它的创作往往不是依靠情感的触发而依靠逞气使才。但刘敏中却通过次韵和词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自己对政治、人生的选择。由于元人离异心态而形成抒写隐逸闲居的风气,受其影响,刘敏中也在词曲中大力描摹隐逸之趣,向往田园之乐,感慨仕途艰险,思考人生归宿,这首《六州歌头》就是上述思想的综合体现。
上阕写自己对人生仕途的哲学反思。开头劈面而起:管窥银河,我究竟认得多少星星?从下文“梦醒”、“痛饮”可知,“我”受到人生抉择的困扰,长夜难眠,“把酒问青天”,看似无理,实亦有情,表面上的明知故问,实际上是人间苦恼向另一世界辐射的折光,答案是明显的:面对着横无际涯的长河,满天闪烁的繁星,即使不是“以管”而是“放眼”,能看到的、能认得的星星也是极其有限的。看星星、看天是如此,看人间、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对人类、对人生,懂得实在太少!词人不由得嗟叹世道扰扰攘攘,本应保持完美,弥补不足,但更多的却是蜂争蚁夺。其实,自然界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事物之间也是各各关联,错综多变,“石生火”以下五句,正是“物化无穷已”的形象说明,一气奔注,顶真连环,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作者超越了表面的文化关系而由真实至虚无、由客观至主体,而物化的无穷也正处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在略带朦胧玄奥之中领略了人生社会的万千意态。“梦里”两句写梦中与现实的悬差,乍一看,仿佛仍是“黄梁美梦”的老套。其实,作者所要表述的,是指人生似梦,即使仕途亨通,高车驷马,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一旦遽然惊悟,也会向往那茅舍竹篱快活煞的田园生活。“记达人”四句总述自己人生思考的最高层面,据《世说新语·任诞篇》,王孝伯(恭)说过:“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张季鹰(翰)又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宋人费衮曾将二人之言作过比较,并认为季鹰所述为“达者之言”(《梁溪漫志》卷五)。但刘敏中这里的“达人”当指前者,但重点又放在自己的发挥上,“非醉非醒,妙难形”。自从屈原“众人皆醉吾独醒”问世以来,人们已将他的“醒”理解为“孤清不同俗之喻”(金·王若虚《滹南诗话》)。而“醉”、“醒”二字在后世文学中亦往往带有双关意义,这种“双关”又与上述“木生萍”的朦胧、遽然梦惊,构成一种和谐的意境。
下阕则直写政治风波所引起的人生抉择。“曾经”四句写宦海风波,颇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象渡过水流湍急的滟滪堆、历尽艰险的人,面对人们的驰鹜追逐,更见出内心的宁静。由动返静,是饱经风霜的人才能具备的走向。但这种宁静并非消极颓废之意,而是更深层次的“动”。“更谁问”三句是全词意脉显豁之处,而桃李蕙兰之比,又将锋芒磨去了一些而略带蕴藉,怀才不遇的感触尤深,这是作者向往“隐逸”的主要原因,而东亭沧浪,野鸥黄花,正是元人田居生活的常见图景,从意念上则显出自在逍遥之乐,只是畅饮之中又感到酒肠萧瑟、诗怀寥落,那种不可压抑又想遗忘的入世之怀又勾起了羞愧之意。“霜台”,指御史台,御史职司弹劾,为风霜之任,故有此说。刘敏中当年曾任监察御史,与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致平生之念,经邦治世之志坚如铁石,诚通神异。只是时光流逝,“白发十年不调官”,两鬓全霜,常因病窄,以致有鸥路忘机之愿,这与“更谁问”三句遥遥呼应,而感慨又深入一层。联想到词的上阕,那种朦胧、模糊、抽象,仿佛在这回环往复、愈转愈深的描写感叹之中,一下子变得明朗、清晰、形象、可感了。最后三句则表现了“超现实”的隐逸之境,酒杯荡漾着风舲,菜肴茶饭粗野朴质,但从中提炼出来的“笑”,却越过了沧浪之咏、社饮之喜,“更”一起,“愧”一转,则显示出两幅隐逸图的差别,前者之“咏”、之“听”、之“喜”,仅是一时的自我的直接的解脱,而后者之“笑”,才是长久的深沉的哲理升华,显出自己的志趣与真正的抉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