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诗八首(其八)·[清]宋湘》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宋湘

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

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

这是一首论诗的诗,作者宋湘(1756—1826),字焕襄,号藏湾,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嘉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终湖北粮道。其诗与黎简齐名,是清代岭南屈大均之后的杰出诗人。宋湘擅长七绝,不拘成法,生动别致,自成一格。卓有成效的创作实践使他积累了关于文学创作的许多真知灼见。《说诗八首》就是他论诗的一组七绝,本篇是其中的第八首。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形象的笔触,侧重阐述了诗歌的创作过程,说明只有广泛积累、精心构思、反复锤炼,才能创作出成功的诗作。

第一联重在说明作诗必须具有深厚的艺术积累和充分的创作准备。“读书万卷真须破”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意,强调诗人要使自己的创作如有神异,就必须广泛地学习,从前人所作的诗书中吸取营养。书本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人们如欲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博览群书,广泛积累;作诗当然更不能例外。“念佛千声好是空”是一个譬喻,其意与首句大致相同。“空”为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性,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大智度论》中说:“观五蕴无我无所,是名为空。”这一句以念佛千声方能悟“空”作喻,说明只有反复地诵读前人的诗书才能悟出诗歌的奥妙,懂得作诗的法门。总之,在作者看来,创作必须具有充分的艺术准备,其主要方法就是博取众长、广泛学习,这样,既能使自己将他人的生活化为自己的生活,间接地获取创作的源泉,同时又体悟到创作的方法。这确实是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人们在作好充分的创作准备——即“读书万卷”、“念佛千声”以后,就要进入写作阶段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创作,使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外化为成功的作品呢?这就需要人们在艺术传达上精思苦炼、多下苦功了。第二联“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用前人的创作经验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许多诗人都是以“苦吟”著名、以“苦吟”成功的。贾岛也许是这类诗人中有代表性的一个。他的诗作刻意求工,注重词句锤炼,留下了“推敲”的佳话。他在《题诗后》一诗中自云《送无可上人》中的两句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英雄下泪”殆用此事,言作诗时构思之苦、炼字之苦。作者称这类苦吟下泪的诗人为“英雄”,表现了作者对他们严谨踏实的创作作风的钦佩赞赏之情。他们以献身艺术的精神,为了创作呕心沥血,潜心苦吟,缠死于笔头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他们的诗歌创作的成就,来自于他们呕心沥血的苦吟和献身艺术的忠诚。他们的经验深刻地说明,在诗歌创作中,只有以严谨的态度,下切实的功夫,孜孜不倦,反复推敲,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篇,使自己成为诗人之中的“英雄”。

可见,这首论诗的诗主要阐述了作诗的过程和方法。但是,作者借以出之的不是显豁的议论,而是生动的形象。因此,这里也出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现象,从而使本诗产生了复杂的“双重视野”。如果我们撇开“说诗”这一话题,那么,本诗又同时具有了讽刺诗的品格。它刻画了一群穷经皓首而又空疏无用的富于喜剧意味的“英雄”形象。他们虔诚地醉心于“读书万卷”、劳神写作,但是由于他们不能与实践相结合,所以他们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因而只能为书而误、为笔所误,无谓地缠死于笔头之中。这样,他们的“下泪”实际上也就成了他们自我悔悟的表现,是对自己空耗生命的悲泣。从这一重视野出发,我们不难从“英雄”的境遇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即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只有与现实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之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从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而自己的创作也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才能使之显得切实可用。相反,如果认识与实践相脱节,那就只能使自己成为“书奴”、“笔奴”,老死于书笔之中而不能自拔,徒然地作出无谓的牺牲。这当然是不无哲理意味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