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唐]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王昌龄

奸雄易得志,遂使群心摇。

赤风荡中原,烈火无遗巢。

一人计不用,万里空萧条。

此诗初见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系作者评王昌龄诗时的引文,未注明诗题。《全唐诗》编者以“失题”题之。

天宝年中,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峙兵积谷,反心日明。而唐玄宗昏聩拒谏,乱兆日显,有识之士莫不寒心。这首诗就是以咏史之名,寄托殷忧,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据考“奸雄”当指前赵开国君主刘渊,“一人”则指齐王攸。《晋书·刘元海传》记叙了这段史实:“齐王攸言于帝(晋武帝)曰:‘陛下不除刘元海,臣恐并州不得久宁。’王浑进曰:‘元海长者,浑为君王保明之。且大晋方表殊俗,怀远以德,如之何以无萌之疑杀人侍子,以示晋德不弘?’帝曰‘浑言是也。’”刘元海即刘渊,为匈奴左部帅刘豹之子,时为侍子在洛阳,与晋王浑、王济、王弥等交好,笼络人心,欲谋不轨。晋武帝不纳齐王攸忠言,刘豹死后,又任命刘渊继任左部帅,使其羽翼渐丰。惠帝时,刘渊终于发难,建号为汉(其侄即位后改号为赵,史称前赵),十六国之乱由此开始。武帝不用一人之计,致使人心浮动,战端顿起,火仗风势,荡涤中原,残垣断壁,满目凄然,造成了“万里空箫条”的严重后果。殷鉴不远,玄宗皇帝当何以自处?遗憾的是,唐玄宗昏庸失察,养痈成患,终于重蹈了晋武帝的覆辙。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再不能重振雄风,励精图治了,王昌龄不幸而言中。这个教训是发人深省的。

刘渊确实是个人才,《晋书》说他“幼而俊异,博习经史,夙有大志,兼习武事,及长,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姿貌魁伟”,可惜却是个“奸雄”。他以假象示人,才智卓异,正所谓“大奸若贤”,武帝安能不用?齐王攸虽“察其有异志”,但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被视为“无萌之疑”,也是合乎情理的。武帝不以其为异族而歧视之,不以微言而斩杀之,反委以重任,致使刘渊兵权到手,阴谋得逞,引发了一场惨烈的浩劫。从晋武帝这面来看,他唯才是用,用人不疑,并无大错。这更从反面表明了刘渊的阴险狡诈,他明顺暗逆,阳奉阴违,将野心深藏不露,交好王室成员,骗取王室信任,终于图谋得逞,从根基上动摇了晋王朝的统治。这起码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有德有才的人容易脱颖而出,得到重用。但对其德才必须要有具体分析。谬误往往以真理的面目出现,邪恶往往把自己装扮得十分良善,人鬼混杂,鱼目混珠,这是不能不察,不可不防的。人材的选拔,必须慎之又慎,真正把有真才实学的有德之士,安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运用对照,突出主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奸雄”与“群心”,“一人”与“万里”两两对照,反差极大,更鲜明深刻地揭示出了错用人材的严重恶果,引人深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