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黄庭坚
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
《太真外传》,即《杨太真外传》,宋初史官乐史所作。它详尽记叙了杨贵妃的事迹,才调渊雅,笔致绮丽,颇具艺术魅力。然而也引起了黄庭坚的深沉感喟和无尽遐想,《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原诗由五首七绝所组成。
诗的一、二两句写唐玄宗一行离开马嵬向巴蜀进发的景象:“扶风乔木夏阴合,斜谷铃声秋夜深。”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从长安出奔,准备入蜀,路经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将士饥疲,愤怒杀死杨国忠。接着,又迫使玄宗下令缢死杨贵妃。据《杨太真外传》记载,玄宗自离开马嵬后,一路上对死者魂萦梦绕,思念不已。来到扶风(今陕西省凤翔县),看见石楠树长的端庄雅致,颇可怜爱,便称其为端正树,用杨贵妃生前在华清池的梳洗处——端正楼的名字来称呼它,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走到斜谷(陕西省终南山中的谷名,是古代陕蜀的通道)口时,遇上了滂沱大雨,久下不止,栈道上又不时地传来令人生寒的铃声,于是玄宗有感而发,亲自制作了《雨霖铃》曲,来悼念贵妃。不过,黄庭坚在这里写唐玄宗失却爱妃的怆恻心情,并没有采用像《杨太真外传》那样的正面历叙的方法,而是通过两幅各自独立的象征性的图景来烘托。你看,夏日的乔木枝叶繁茂,形似网络,连缀摇曳,仿佛树与树聚首相亲,难舍难分。而这一切,正反衬出玄宗的孤寂冷寞之感和刻骨思念之情。再听,深秋之夜的雨声铃声,隔山相应,不绝如缕,显得多么凄清幽邃!这就恰到好处地烘染出玄宗与贵妃生死相别、永隔人天的悲凉气氛。可见,开头两句字面上写的是景,实际上已透露了一个负荷着深悲极痛的封建帝王,对无穷尽之现状的深深的无奈。
诗的三、四两句深入写出唐玄宗的极度痛苦心理:“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作为一国之君,平时颐养宫廷,穷奢极侈,一呼百诺,生活何其安乐!如今彳亍独行,狼狈不堪。痛定思痛,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不已:人啊,在忧愁悲伤的时侯,简直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得到理会和安慰的。像乔木、栈铃、霖雨这些景物,既不管人间兴亡的交替变化,也不问面对它的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相反还要来时时触动人的痛处,频频增加人的烦恼。这里,说乔木、栈铃、霖雨“不关情”,其实正婉转而深刻地传出了人的无限伤痛,不尽悲哀。着“总伤心”三字,则寓有历史沧桑之慨,它不但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着历史的重演,因而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紧紧围绕自然景象来抒情,使全诗浮漾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苦涩、忧郁和悲哀。细细读来,似可听到诗人那隐约的叹息:他感叹盛世如烟,长逝不返,感叹人生无常,变易莫测。——这一点,反过来正可以启发我们今天的读者,要正确对待现实生活,珍视人生的意义,进而振作精神,保持朝气,奋发向上,永远有所作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