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唐]王昌龄》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唐]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这首诗抒写了由赏月而产生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人在长安任校书郎时,他的友人崔国辅出任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尉,南北遥隔,分别日久,思念心切,为诗托情。

全诗的精华是中间两句的对月沉思,清人沈德潜评赞说:“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唐诗别裁》)诗人由窗前“清辉演漾”的明月,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展开了空间和时间的描写。

“苒苒几盈虚”一句是面对空中明月发问。“苒苒”,渐渐地;“盈虚”,指月亮的圆合和亏缺。月儿渐渐地升起,不知有几回圆和缺了。这“几盈虚”是问月,也是自问。在常人眼中,月亮的圆缺乃是自然的规律,周而复始,往复无穷,无须发问。然而在思情沉郁者的眼中,月亮的圆缺能勾起无限的思情,自有写不完的发问。这里的问月,含义极为丰富。既是触景生情,拨动了思念友人的心弦,月亮的圆缺自有定时,而人却有分无合,月亮已是圆合几多回了,自己同友人却是分别容易相逢难;同时也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之长久,明月的盈虚变化,标志着岁月的不断推移,几经推移记不清也数不清,可见时间之久了;这问月还暗示了诗人思友的痛苦心情,自友人分别之后,诗人不知道度过了多少次月下思念,目迎月出,目送月落,眼见圆而又缺、缺而又圆的空中月,却始终不见友人的身影,这正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因此这句问月,突现了相见之难。

后一句便从时间上拉开,作进一层的加深。“澄澄变今古”,“澄澄”形容月光清彻明亮的样子。眼前的明月虽是几回圆缺,几度升落,而清明的形态仍然如故,而月光下的人事却发生了今古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当年与友人相处相乐时的明月,如今依然高悬上空,而如今的友人早已远去不见了,竟使人有今古的时代隔膜感。正是这打不破的时间隔膜,才产生了斩不断的思绪,从而将思友之情推入高潮。由此也就自然地过渡到下两句从对方落笔,以他思写己思。

就全诗的结构而言,这两句承上启下,使诗意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前四句是写赏月,抒写自己的相思,后四句是遥思对方夜下思己,正是这中间两句沟通了己思与他思的情感桥梁。明月可以打破远别的隔膜,“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今夜月景,“美人”在千里之外的清江畔也一定是同样的见月思人。这样,诗篇由己而入,由近而远,承接自然,结构紧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