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节选)·[先秦]《诗经·小雅》》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诗经·小雅》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是一首歌颂友谊的诗篇。全诗三章,上述为第一章,以伐木起兴,以鸟鸣求友,比喻世人也应友爱相处,就能过着“终和且平”的生活。

丁丁,伐木声。嘤嘤,鸟鸣声。诗意是说,由于伐木之声,惊飞了鸟儿,发出嘤嘤的求友声。它从幽深的山谷中叫出来,又飞到“乔木”,即高大的树上,继续发出求友之声。诗人以此作为比喻,引出“相(即看)彼鸟矣,犹求友生,矧(何况)伊人矣,不求友生?”之叹。这是说:看看那些小鸟儿,尚且求友在高处鸣,何况他还是个人,不找朋友怎能行?诗章后两句是说:只要人们能尊重友谊,就会得到神的帮助,神明听到之后,是会赐给友爱的人以和平之福的。

诗的第二章是描写主人热情求友的方式,即用洒扫屋宇,陈设酒宴来邀请伯叔与诸舅,以待客人的到来。

第三章是写主人小心翼翼地殷勤待客。为了避免得罪亲友,指出那些“失德”于朋友的人,用干粮与粗薄食品待客,弄得失去友谊。因此主人用美酒与歌舞来招待客人,而且还相约,待到闲暇之时,再次聚饮。此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求友方式描写的深化。

在人类社会,个人不能离群索居,交往之间产生的友谊,是社会关系的表现,也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道德观念。它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们往往是用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友谊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诗以鸟儿尚且“求其友生”的行动起兴,提出岂有人不如鸟的问题来。虽然作者以为只要人与人之间和好友爱,神明也会赐福的观点带上一些有神论的色彩,但认为友爱会给人类引来和平的理想,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毛诗·序》云:

伐木,宴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这说明《毛诗·序》的作者已经十分重视友谊对于社会的作用,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便是对其作用的认识的自觉。同时也表明:尊重友谊,不遗故旧,是我们祖先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共同创造的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合乎中华民族的道德标准,至今仍闪灼着哲理的光辉。

全诗以伐木起兴,以“鸟鸣嘤嘤,求其友生”来比喻人们珍重友谊的重要性。特别是诗的第二、第三两章,对求友的细节展开铺陈的描写,极力渲染其酒宴之美及待客之殷勤,更加强了求友气氛,突出了欢宴朋友,以求友谊的主题,使诗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