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五)》言情赠友诗歌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②。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⑤。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诗中一开始,就使我们看到一个怀着怅惘心情的老人,孤独地扶着手杖在荆棘丛生的山间小道中踽踽独行。诗人忧郁的感情因何而生? 他又是在哪些问题上感到怅惘? 诗人在此诗中没有说明。组诗《归园田居》 ,全诗共五首,它们各自独立成篇,但它们在内容和情绪上却有某种联系,可谓篇断而意连。“怅恨独策还”是 《归园田居》 组诗的最后一首,它和第四首在内容、情绪上的联系更是超过组诗中的其他几首。组诗第四首的内容是: 某日,诗人偕同子侄作山林之游。广袤的大自然,使诗人感到无比的欣悦。然而,他们在漫游中又遇见了不少村落的废墟和累累荒冢,这些,使诗人颇生感慨,于是,山泽之游的愉悦心情悉被破坏,代之而生的便是怅惘、抑郁和孤独的感情。这些,正是前一首诗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情绪。
然而,诗人毕竟是襟怀旷达之人。所以当诗人看到崎岖的山间小道旁那股汨汨地流淌的清泉,便立即又兴奋起来了。“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既然遇到这样清澈的涧水,为什么不用它来洗洗我的足呢?于是诗人便自然地将足伸进了澄澈透明的涧水,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给自己带来的这种赐予。如果说,山涧濯足是诗人情绪由怅恨而欢快的一个转机,那么下边的设酒宴邻便是诗人欢快情绪的延续和发展。诗人与农民邻居的友谊使他从现实的痛苦中得到了解脱,不由得对此作出热情的倾述和讴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语气是多么质朴,礼仪是多么简单,可情意却是多么深厚! 陶渊明的近邻,全是农民。诗人这次所宴请的正是这些农民。《归园田居》 这一组诗,是诗人辞官归田的第二年写的。青年时代的陶渊明,同样怀着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宏愿,“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正是这种人生理想的生动写照。可是,当诗人进入仕途之后,他所看到的却是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停云》 ),整个时代都是一片昏暗,看不到一线光明和希望。“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感士不遇赋》) 这“密网”、“宏罗”二词,可以说是对当时腐败的官场和黑暗的政治所作的最正确而又形象的概括。于是诗人毅然辞官归田。正因为诗人对黑暗的现实有了深切的体会,所以当他一回到农村,便感到犹如羁鸟重归旧林,池鱼再返故渊那样亲切。和官场相比,他觉得农民是那么的淳朴,特别是当他亲自躬耕之后,他和农民披草相来往,共话桑麻长。共同的劳动,使他和农民之间产生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感情,从而建立了真诚的友谊。所以,诗人与农民酒食相赠已成了他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在陶诗中多次提到,如“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移居其二》)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 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 (《饮酒》之九)“ 故人赏我趣,执壶相与至。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饮酒》之十四) 而本诗所说的“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则是陶诗中第一次提到的诗人设酒欢宴农民。但是,虽然是诗人第一次与农民酒宴相聚,可他们之间的感情却是何等融洽,气氛又是何等热烈! 这是融洽的感情和热烈的气氛在“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的诗句中更是达到了高潮。天黑了,但主客的酒兴方浓,于是燃起荆薪,在熊熊的火光旁开怀畅饮,这是何等的简朴! 然而又是何等的富有情趣。夜阑了,他们酒兴依然未尽,于是,不知不觉迎来了第二个黎明。诗人不无遗憾地发出了“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的一声叹息。这短短的一声叹息,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欢宴过程中宾主的感情是何等融洽!宴会的气氛又是何等热烈!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文人与农民共同饮酒的诗歌并不算太少、但写得这般情浓意深,宾主之间又是这样融洽无间,平等自然,情真意淳,却是唯陶诗所独有。
注释
①策还: 扶杖回家。②榛曲: 草木丛杂的地方。③漉:以布沥酒。④近局: 近邻。⑤天旭: 天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