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沅江寄李颍川刘侍郎》言情赠友诗歌
半夜回舟入楚乡,月明山水共苍苍。
孤猿更发秋风里,不是愁人亦断肠。
《全唐诗》此诗题下注云: “时二公贬于此。”诗人在夜半时分沅江的旅途上,思念被朝廷贬谪在附近的两位朋友李颍川和刘侍郎,心中愁绪迭生,遂以诗代柬,向这两位友人倾诉自己怀友的愁情。
在第一句诗中,“半夜”既切“夜”之题,同时,从夜半时分也得匆匆启程,暗挑出诗人或因某种公务急于赶程,无法拜望被贬在附近的友人,只能以诗代柬的情由; “入楚乡”,切“发沅江”之题。楚乡,指沅汪一带的地理方域。楚地乃多恨之乡,这里曾发生过多少忠良遭贬、离人泣泪的故事! 诗人“入楚乡”,实也有入愁恨之乡的意思。
第二句诗,写半夜入楚乡舟中所见: 中天明月洒照山山水水。从第三句诗中可知,诗人所咏为秋天景物,因此,这句中的中天明月乃秋月,它所洒照的山山水水乃秋山秋水。秋月秋山秋水,是怀人之物,在这寂寂的半夜里,它呈现出一种凝重、深沉、凄冷的 “苍苍” 之色,诗人面对着它,怎能不怀念这里的两位友人? 这两位友人不是盘桓或隐居于此,而是不幸地被贬谪于此的,诗人的心情怎能不为之生愁担忧? “明月山水共苍苍”,诗人用寓情于景的笔法把自己对友人命运的担忧心情含蕴在凄寂的秋月山水景物的描绘之中。
第三句诗写半夜入楚乡舟中所闻: 孤猿之啼声发于秋风之中。“孤猿”之“孤”字下得好。古谚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古代诗人常以猿声写哀愁,但一般都用 “清猿”,以 “清”状猿声的凄清悲凉。皇甫冉此诗主旨是怀友,他用 “孤猿”状猿之孤独和猿声的孤寂,这无疑有助于衬托出他怀友的深切心情。
秋风,最能撩起怀人伤别之情。自屈原写下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湘夫人),宋玉写下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 《九辩》 )之后,历代诗人以秋风抒怀人之情的诗常见之,皇甫冉年轻时极为崇拜的南北朝诗人江淹就有 “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之句。皇甫冉此诗巧妙之处在于把孤猿和秋风两物组合于一处,中间加 “更发”两字。孤猿之声本难于听,秋风之声亦难于闻,但孤猿无情,偏偏又发声于秋风之中,这不是叫人恨上添恨,愁上加愁吗? 诗人在这里,似把怀友人之苦恨迁怒于“孤猿”了,唯其迁怒于孤猿,才见得诗人怀友的情深意切。
秋风之特征,屈原谓其 “嫋嫋”,嫋嫋,含不绝之意,猿声发于嫋嫋之秋风中,更显凄长; 宋玉谓其 “萧瑟”,萧瑟,含衰寂之意,萧声发于猿瑟之秋风中,倍见悲凉。诗人听着这凄长、悲凉的孤猿之声,思忆遭到人生不幸的两位挚友,愁绪涌出,何以能堪?
结句 “不是愁人亦断肠”,写诗人的愁绪,写诗人被舟中所见之明月山水、所闻之秋风猿声所激起的那种怀友之愁绪。此句妙在不正面直说自己如何如何因怀友而生愁、而断肠,而是用比物之法,说若不是愁人,见此闻此也要断肠,那么,如果是个愁人,是个像自己那样为遭到不幸的友人而担忧的愁人,他将会怎样呢?那不更要肝肠寸断了吗?
这首怀友诗的特点是,全诗只说自己的愁况,怀人之情自寓。友人遭贬,自己为此而生的愁情写得愈深,友谊的分量就显得愈重,此种写法,很是新颖别致。诗人写愁,寓愁情于周遭所见所闻的景物之中,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短短四句中,妙句迭现,含蕴深曲,耐人品味。唐人高仲武在 《中兴间气集》中评皇甫冉诗的特色为 “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皇甫冉的这首诗,确是表现出了这些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