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诗文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满江红》言情赠友诗歌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事,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 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作者自淳熙八年岁末解官后,隐居信州之带湖。信州为产铜地区,李正之任提点坑冶铸钱公事时,曾寓居信州,故与稼轩时有过从,友谊甚厚,淳熙十一年,李正之改任利州提刑,稼轩作此词送别。首韵二句,直抒送别之情。“蜀道登天”用李白 《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意。友人即将启程赴蜀,作者特置酒饯行,因正之新任提刑,故词云: “一杯送绣衣行客。”次韵转到自己,感叹中年以来,仕途坎坷,虽有抗金报国之志,但屡遭朝内求和派的谗诅,此志无从实现。加以频年多病,更难以消受和知友相别的痛苦。对于李正之此番入蜀,作者于惜别之余,更殷殷致意友人,要念念不忘报国。“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作者用蜀人故事,勉励友人在西南为官,要像诸葛亮那样,草 《出师表》,使东北敌人看了心惊; 更要像司马相如那样,写成 《喻巴蜀檄》,以安定宋朝的后方,争取西南人民的心向祖国。稼轩是爱国者,所以希望友人成为自己的同志。下韵云: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期望之情,不觉溢于言表,愿友人奋如椽大笔,为恢复事业,成就功名。这是祖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也是作者一腔忠愤寄托之所在啊!

下片从李正之旅途将要经过的地方着笔,希望他溯江而上,写下一些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并深表送别的情谊。换头四短句,先告诉友人在临行之时,不必像平常儿女那样,临分洒泪。次说,你将要经过的荆楚之路,那儿是我熟悉的地方。经过那里,应当访寻名胜古迹,为祖国名山胜地,作出新的篇章。作者在下文具体提出庐山、赤壁和襄阳三处地方,行文转折,非常自然。“匡庐灵秀甲天下”,在庐山要写匡庐风光。而赤壁矶头,又是当年周郎战胜曹孟德的所在,千里大江,浪涛滚滚,当日孙、刘的基业,正由赤壁之战而定。“铜鞮陌上三更月”,那白铜鞮旧曲,也会激起人们怀古的豪情,何况襄阳一带,又是当年诸葛亮发迹的旧地呢。歇拍,补叙送别的时节,进一步抒吐友情。“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李正之赴蜀任,在这年十一月,入蜀时已届隆冬,万里雪深,梅花吐艳,但愿别后时相忆念,以慰怀思。

全词以送别为中心,既有抒情写景,又有叙事和议论,纵横开合,大起大落,既寓送友的深情,又有不忘国事的期勉; 风格高迈,雄浑中带有沉郁,激昂中时露和雅,大笔奋迅。不同于一般送行的应酬文字。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评此词云: “稼轩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八蜀,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稼轩情深,龙吟虎啸,是其本色,浑厚和缓,更是稼轩词作过人之处。在送友之作中,此为高唱。

注释

①李正之: 名大正,据《宋会要》,李大正于乾道及淳熙中,曾两度任江淮荆浙、福建、广南路提点坑冶铸钱公事,其后又任利州路提刑。利州,今四川广元。②绣衣: 汉代有绣衣直指官,相当于宋代的提刑。李正之入蜀任提刑,所以作者称他为绣衣行客。③如椽笔: 比喻大手笔。《晋书·王导传》附王珣; “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 ‘此当有大手笔。’” ④赤壁矶: 在今湖北蒲圻县长江南岸,北岸为乌林。汉建安十三年,周瑜大破曹操南侵之兵于此。⑤铜鞮陌: 指襄阳。铜鞮,曲名,见《隋书·音乐志》。本名白铜蹄,后人改“蹄”为鞮。李白 《襄阳歌》: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