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北麓园》的诗词与文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北麓园

位于狼山北坡的峭壁之下。狼山南畅北幽,背阴绝壁如削,园即以山石为屏障构筑。始建于1956年,初称五山公园,后改名北麓园。幽深清静,内多峰岩洞石,摩岩题刻。园左为朝阳洞与狮子石,附近还有夕阳洞,有水溪潺湲入洞。沿溪水向右一巨石名为盘醒石,可供游人休憩餐饮,乃仿陶渊明之醉石而名。鹁鸪岩一石隙原名仙人洞,已淤积堵塞,现有人工坑道神人洞与山南相通。其右侧分别为紫石岩、滴珠岩、观音岩、天祚岩、海月岩、朝天岩、葫芦峰、香炉峰等奇峰异石。此处山石色丹赤紫,紫琅山由此得名。天祚岩下题名坡有五代天祚三年(公元937)年)东州静海都镇遏使姚存题刻。香炉峰腰石壁镌刻有“五山拱北”四个鲜明大字,系明海门县令严尔洼题铭。滴珠岩前为赵绘沈绣之楼,有拱桥门坊,张謇题为“灵山胜地”。为纪念元画家赵孟頫与清末刺绣大师沈寿,1918年由张謇所建。园内有清澈小溪,逶迤穿越,林木夹岸,名林溪。溪西一巨石,临水一面刻有张謇“新辟林溪记”,上镌吴昌硕书“大磊落矶”。溪旁一房名林溪精舍,1917年张謇建。山溪之尾有松巅阁,阁西上方两巨石,下者如鼓,称鼓石,上者石面起伏不平,乃受远古海潮冲刷之故,称波浪石,石上一亭名翠微亭。

〔古诗文赏析〕 憩观音岩 清·钱兆鹏



中峰饶胜境,阴岩尤卓绝。

香炉与鹁鸪,云气时飘忽。

紫石多题名,剥蚀半明不。

寻奇复吊古,邃古幽光发。

遂乃穷足力,贾勇陟海月。

披星叩禅关,缁叟安朴拙。

隔院钟鱼声,悠然解烦热。

际此烟景春,阒如对霜雪。



观音岩,位于狼山东北的北麓园内,岩石层层相叠,石色紫赤,俗称十八层紫石岩。前有观音禅院,故名观音岩,此处地层破碎,岩层裂隙丰富,泉水常年涓滴不止,后人题刻“滴珠岩”。

诗篇一开头,作者就以赞叹的笔调述写北麓山中峰名胜景观遍布,“尤卓绝”则突现出观音岩压倒众景的境况。阴岩,北岩,指观音岩。观音岩山势高耸,山石嶙峋,背部陡峭险峻,犹如刀削一般,直插云霄。向西,有香炉峰。峰巅巨石突起,形若香炉。天阴晦欲雨,云气从石缝中喷出,如炉烟缥缈。往东,则砂页岩叠置成壁,风化差异,使软弱的岩层中多各种大小洞穴,适为鹁鸪营巢,称鹁鸪岩。香炉峰与鹁鸪岩分居观音岩东西两侧,蒸腾的云气飘忽其间,使观音岩景象更为美妙多姿,幽秀可爱。

描绘了观音岩东西两面的景观,诗人接下又继续写观音岩北部的风物。这里虽悬崖陡壁,可上面题刻甚多。五代杨吴天祚三年,姚存第一个在此题名,题名所占石面,作正方形,字如碗大,体与魏碑略近。姚存之后,在岩壁上题名的人不可胜数。随着时光的流逝,风吹雨打,日晒夜露,岩壁上的字迹已剥蚀不全,难以正确辩认。看到题名,诗人寻奇的心境中又增添了一份吊古的情境。“邃古幽光发”,是诗人缅怀古人、古物而产生的奇想。

香炉峰、鹁鸪岩,以及前人的题名,令诗人游兴大增。“遂乃穷足力,贾勇陟海月”,诗人又来到了题名坡的左方,欣赏起海月岩。此处岩石层层叠叠,如飞担架空中,海上月出先照在其上,故名海月岩。“贾勇”,虽写出游历的艰辛,更表现出观音岩景象的奇丽,它使诗人欲舍而不忍;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也流露无遗。离开了海月岩,诗人不顾天色已晚,披星戴月,叩响了观音禅院的大门。真朴的老叟,身穿黑布衣,神情安宁,与诗人坐而论道。隔壁院中,有人正虔诚地撞佛钟,敲木鱼。老叟的淡泊,僧人的超脱,使诗人心平气和,烦热顿消。这里,作者已悟出了人生真谛,希冀过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

诗的最后两句,紧承上文,直接描述了观音岩夜晚的宁静,月光的皎洁,表现了诗人对如此良辰美景的由衷赞赏。

这首诗,作者以时间的推移,欣赏点的变换为描述线索,通过对中峰、阴岩、香炉、鹁鸪、紫石、题名、海月、禅灵、缁叟、钟鱼声等景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观音岩景致的热爱,及对生活在其中的僧人的崇敬。诗的前半篇着重写景,后半篇主要写人,而人与景又是异常谐和的。

(丁赋生 顾启)



〔现代散文〕 凡到南通者,狼山不可不游。凡游狼山者,北麓园不可不去。

北麓园位于狼山北麓峭壁绝岩之下,故此得名。一条蜿蜒曲折的地下通道——神人洞,将巍然耸立的狼山与幽静秀丽的园林联结成有机的整体景观。倘若先游园,再登山,当会使人产生不临平川,不知山高,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之感。要是先登山,再游园,则会令人发出乍低还高,欲静犹动,举目四顾,海阔天空之叹。

山连园,园依山,依山而筑的园林胜境,北麓园虽非绝无仅有,但却别具特色。一进园门,迎面一幅丈二巨屏,上书“江东名山”、“南畅北幽”,分别由南通当代书法家张晏和陈云所书。狼山乃佛教八小名山之一,故谓“江东名山”,当属无疑。陈云虽是女性,书道却遒劲豪放。“南畅北幽”是指狼山的酣畅和北麓园的幽静。屏与景相得益彰,珠联璧合。

北麓园集自然美、建筑美、艺术美于一体,紧凑而又玲珑,粗犷而又细腻。园内花木扶疏,摇曳弄影;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一条名为“林溪”的鹅卵石小路,沿着园中的小溪东奔西走,南来北往,左连右贯,四通八达。路旁的树丛、游客倒映溪中,蓝天白云成了水中背景,煞是富有情趣。

“林溪”西边有一座与岸齐平的无名小桥,既无栏杆,亦不曲折,越平直无华,越显自然质朴。越桥而过,便是一座门坊,上书“灵山胜境”四个大字,这是南通的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史上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亲笔所书。门内是造型各异的明清风格建筑群,计有翠微亭、语梅楼、鹤紫小语廊、林溪精舍等。其中一座“赵绘沈绣之楼”全是木结构,造得尤为精致,乃是张謇特地为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大师,被誉为一代“针神”的沈寿女士所建。他们之间富有传奇色彩的趣闻轶事,至今仍吸引着无数游客要一探究竟。但囿于中国传统的“为名人讳”之故,这些传说全都似真非真,若虚若实,扑朔迷离,更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北麓园里最有名的景点,也是游人驻足最多最久的地方,是“题名坡”。所谓“题名坡”,乃是狼山北面一大片相对平坦的悬崖峭壁。那些紫褐色的巨石呈板块结构,层层叠叠,纵横交错,虽是天然形成,胜似人工斧凿。涓涓清泉从岩缝石洞里潺潺流淌,长年不止,故又名“滴珠岩”,附近还有鹁鸪崖、鹁鸪洞、仙人洞、葫芦峰、夕阳洞、仙砚台等古迹。

也许是造物主在构思狼山造型时,有意留下这片垂帛,让后人在这里题字吟赋,填写历史的空白。于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从五代至清朝的官府幕僚、文人墨客,纷纷在山坡上题名留念。最著名的当推五代天祚年间东州静海都镇遏使姚存的题刻,半山腰“五山拱北”,四个大字,笔势稳健,力透石背,乃明人手迹,让人有自然屏障、江海门户之感。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也在这里的几块嶙峋怪石上题刻了“磊落矶”、“翕石”、“名盘醒石”等墨宝。纵观琳琅满目的题刻和书法,肥瘦相间,刚柔互济,嵌镶在石壁与花、木、亭、水之间,远远望去,绝象一幅融国画、油画、水印版画和各种碑刻、字体于一炉的大画轴,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题名坡”虽然不无士大夫炫耀文采或附庸风雅的痕迹,但也如一页巨大的史书插页,客观地昭示了南通市一千多年来的沧桑变迁和历史沿革。然而,昨天毕竟已成为陈旧的一页。今天,改革开放的大潮,如同浩瀚的大江一样,将传统抛到了历史的尽头。新的时代,正以其更为犀利的如椽巨笔,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题名坡”上,镌刻了更为壮丽的诗与画!

(鲍冬和)



〔民间文学〕 狼山北麓峭壁之下有一洞口,形如斧劈,山岚之气冉冉,紫色祥云如盖,人称“仙人洞”。

相传,大圣菩萨到了通州,广布慈悲,遍施甘霖,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百姓感其恩泽,都往狼山圣殿敬奉香烛,一时间,狼山名震天地,声传南北,江左福山的和合二仙,隔江遥遥相望,十分眼热,于是悄悄渡江而来,偷偷上山观看,心想:大家都如此“拣佛烧香”,长此下去怎么得了?他便在山腰间作起法来,顿时山前山后荷花旋舞,翩翩如蝶,引得个善男信女追逐捕获,竟忘了上山进香。

大圣菩萨在殿上一看,便知是和合二仙捣的蛋,赶紧下了正山门,将手中禅杖向他们掷去,和合一仙修练三千年,大圣修练五千载,他们自知道行浅薄,抵挡不过,于是扭头就逃,慌慌张张竟跑错了方向,到了北山脚下,再无逃处,只得劈洞,遁地而去,回到江南。

嗣后,南来北往的人都借助此洞,甚是方便省事。再后来,有个坏人在洞中抢动钱财,奸淫妇女,大圣菩萨怒不可遏,就将洞堵塞了。现在到北麓园,虽然还可看到仙人洞的洞口,却再也无法进内到江南去了。

(魏淑英 整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