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难》唐诗赏析,《蜀道难》原文与注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白·蜀道难》唐诗赏析,《蜀道难》原文与注释

李 白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11)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1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13)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14)

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15)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16)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7)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18)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19)



【注释】 ①噫吁嚱:惊叹声。宋景文《笔记》: “蜀人见物惊异辄曰: ‘噫吁嚱!’ 李白作 《蜀道难》 因用之。” 蜀道:一般指自陕西进入四川的山路。②蚕丛、鱼凫(fu):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个国王。扬雄《蜀王本纪》: “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咙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③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久远。不:一作 “乃”。秦塞:秦地。《史记》: “秦,四塞之国。” 古代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开始与中原相通。④太白鸟道:太白,山名,秦岭主峰,在今陕西省周至一带。慎蒙 《名山记》: “太白山在凤翔府郿县东南四十里。钟西方金宿之秀,关中诸山,莫高于此。其山巅高寒,不生草木,常有积雪不消,盛夏视之犹烂然,故以 ‘太白’ 名。鸟道,谓连山高峻,少低缺处,惟飞鸟过此,以为径路,总见人迹所不能至也。” ⑤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王本记》 载,秦惠王嫁五女于蜀,蜀王遣五壮士往迎。归至梓橦 (今四川梓橦县),见一大蛇钻入山穴,壮士大呼拽蛇,山崩塌,压死五壮士及秦五女,自此山分五岭。天梯:上陡峰的山路。⑥六龙:相传太阳神坐由六条龙拉的车而行,被高标山所阻而回车。《图经》: “高标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岿然高峙,万象在前。” 冲波逆折:激浪逆流。⑦黄鹤: 即黄鹄,一种高飞的鸟。猿猱:统指猿类 ⑧青泥:岭名,在今陕西省略阳县。萦岩峦:缭绕在山峰间。⑨扪 (men): 按,摸。参、井:星宿名,参为蜀之分星 (分野),井为秦之分星。胁:敛也,指屏气而息。抚膺:抚胸。⑩巉(chan)岩:险峭的山岩。(11)号:聒噪。雄飞雌从:《雉子班》古辞:“雉子高飞止,黄鹄高飞已千里,雄来飞,从雌视”(12)子规:杜鹃鸟。(13)凋朱颜:容颜为之衰老。(14)去天:离天。(15)喧豗:轰响声 (16)若:一作“如”。嗟: 叹息胡: 何。(17)剑阁: 亦称剑门关,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以群峰似剑,两山(大、小剑山) 相对如门得名,为历代军事要地。峥嵘、崔嵬:高峻的样子。(18)锦城:锦官城、今四川成都。《元和志》: “锦城在成都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19)咨嗟:叹息。

【鉴赏】 《蜀道难》 系乐府旧题,历代之作均以山川之阻备言蜀道之难,但所指地却不尽相同。此首所写是蜀之北面屏障秦岭。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李白生长在蜀,二十五岁经三峡出蜀就再没有回去。他从没有到过秦岭,因此 《蜀道难》 是典型的艺术想象的产物。在诗中,他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的高峻险阻和旖旎风光,同时将人间险恶与蜀道难进行对比,隐含着对唐王朝前途的忧虑。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展示蜀道的艰难。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从 “噫吁嚱” 到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为第一层次,概述蜀道的来历。一开篇,诗人就以悲壮的咏叹凭空起势,连用三个惊叹句点出主题,并融汇五丁开山等神话,极力渲染蜀道奇险,为全诗定下基调。从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至 “使人听此凋朱颜” 为第二层次,夸饰山势的高危和 “回川” 之险绝。在诗人笔下,那突兀而立的高标山能挡住太阳神的龙车,高峻的蜀山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而且山下是令人惊诧惶惧的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青泥岭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捕捉了行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寥寥数语,便使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如在眼前。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旅愁和蜀道上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环境氛围,进一步烘托蜀道险峻雄奇。从 “连峰去天不盈尺” 至全篇结束为第三层次,写蜀中殊异的环境,寄寓对人事的隐忧。诗人先以 “连峰去天不盈尺” 夸饰山峰之高,又以“枯松倒挂倚绝壁” 衬托绝壁之险。然后由静而动,写深涧中飞瀑激荡,山谷雷鸣的惊险场景,风光变幻,险象丛生,造成一种排山倒海般的艺术效果。诗人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化用西晋张载 《剑阁铭》 中 “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最后四句以劝告友人及早还家的诚挚语气,再一次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深沉叹息,与前面相呼应,收束全篇,深化《蜀道难》 的主题,使险山恶水的描写与对国事的忧虑紧密地结合起来。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而又变幻莫测。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地变换句式和韵律,运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描写蜀中险要环境时一连三换韵脚,使诗歌气势更加自由奔放,雄健有力。在千变万化的描写中,诗人的艺术天才并不表现于对客观景物的精工刻画,而是表现在凭借出神入化的卓越想像力,艺术地展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