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山店》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卢纶·山店》原文与赏析

卢纶

登登山路何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几家松火隔秋云。

这首诗一说王建作,但是不少本子都将它收在卢纶名下,我们姑且从之。

诗题名曰《山店》,其实那行路之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于“山店”,“山店”与行人还有一段距离呢。虽说如此,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起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那么这感情是怎么产生的,诗人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人们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如果你还有翻山越岭、终日行于山间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了。走近山脚,仰头是山,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也确实好象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出现了一个问题——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 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是十分简练地写出了这种心境。登登,行路声;如果我们再结合诗句来体会,那“登登”之声给人的该是一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的感觉吧,因为只有这样,那“何时尽”的问题才合乎逻辑,才合乎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当然,这个问题的提出也还不完全是由于山路之限,行人之困,从下文来看,“落日恐行人”,也应该是原因之一,更何况已是夜色苍苍、林海茫茫呢!那心急人恐是可想而知的了。诗的第二句是承第一句而来的,决决,溪水流淌的声音。又《说文》:“决,水流行也”。所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之精巧。因为山峦层叠,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我们知道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出了山,人流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也就等于告诉行人山路未尽、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个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向前奔走了一程,又一程。正在黑影幢幢,行人匆匆低头赶路之际 忽然传来几声犬吠,自然又惊又喜,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探寻,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啊,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多么寂静的山林啊!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乎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的景象。松火,即燃松油柴以代烛的松明火。早已是暮程倦客,亟盼住店,此刻,那闪烁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不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在,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之艰,方知此刻之乐吧!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诗也就此戛然而止。不过要知道言虽止,人未停,行人自然还要向着松明处“登登”前进,然而那“登登”之声大概已经变了,变得轻快,变得踏实,变成了充满信心和希望的旋律。这便是诗的余韵,便是诗人留给读者想象的天地。

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也没有用诸如急、寂、困、喜等等表现人物感情的词语,它的主要笔墨是描绘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极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精微而蕴含,细加吟咏,确有身历其境、情随境迁之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