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赏牡丹》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禹锡《赏牡丹》原文与赏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观赏牡丹早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习俗。所谓“牡丹花品冠群芳”。我国人民早就把牡丹誉为百花之王,把它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追溯牡丹花史,大约在隋朝时,它就已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据传唐代就流传着武则天让“牡丹充军”的故事。说武则天称帝,诏令百花在隆冬雪天开放,为之庆贺。“唯牡丹不从”,武则天一怒之下把它贬到洛阳,从此,洛阳牡丹便花繁色艳,有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便反映了当时人观赏牡丹的盛况。刘禹锡这首 《赏牡丹》诗中“唯有牡丹真国色”句,第一次把牡丹推崇为“国花”的地位。热烈地赞扬牡丹国色天香,以及唐代京都欣赏牡丹的盛况。

这首诗虽重在赞颂国色天香的牡丹,但诗开头一句,并没有直接写牡丹花色彩艳丽如何美好,而是从庭院阶前的芍药花写起。芍药花大而美,有红、紫、黄、白数色,也是我国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贵花卉,但诗人说它若比之于牡丹,却显得太妖艳过分而品格不高。这是抑彼扬此之法,藉贬芍药来赞颂牡丹。诗的次句,又从池塘里芙蕖花写起。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也是历来人们所喜欢的名花。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名花名句,相映生辉,人们便常为它的端庄素雅,俊秀挺拔,刚直不阿而赞美。但诗人认为池中的荷花,若比之于牡丹,则显得色彩单调而缺少情致了。这是由写芙蕖而赞颂牡丹之美。诗的第三句提出“唯有牡丹真国色”。所谓“国色”,本指一国内容貌最美的女子,此以美女喻牡丹,说与上述两种名花比美之下,只有牡丹才称得起是国色天香,花中之王,才是一国内最为美丽的花。诗人就这样第一次把牡丹推崇到“国花”地位,给予牡丹最高的评价。诗的最后一句,写看花盛况,说每当牡丹花放时节,京都洛阳,为之轰动,人们倾城而出,人喧马闹,络绎于途,川流不息,前去争赏牡丹。这一句才从正面歌颂牡丹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刘禹锡的诗歌,之所以能拥有广大的读者,是和他非凡的艺术魅力分不开的。这首诗在写法上,用的是比较和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写出牡丹之美。整首诗,除第三句直接赞颂牡丹是“真国色”外,其余三句全是采用以美比美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牡丹的国色天香,读之别有一番韵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