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滇海曲》原文与赏析
杨慎
梁王阁榭水中央,鸟鹊双星带五潢。
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
蘋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这里所欣赏的两首《滇海曲》,是从杨升庵的十二首《滇海曲》中选出来的。这是一组组诗,诗人从多角度,多侧面描写和赞颂了滇池之美,热情地歌颂了云南风物,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意趣。其中有寓情于景者,有咏史寄托者,有白描写生者;取材多样,兴会神到,文字通俗而格调清雅,可谓俗而不俚,雅而不腐,另具一格。题为《滇海曲》,自然不同于律诗和绝句,其风格更接近于民歌,但是它又和民歌不同,因为这是出自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学者杨慎之手。他既能跳出律诗的束缚而充分运用民歌体的自由舒散; 但又能使民歌体的作品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美学内涵。这两首作品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第一首本来是写滇池中的实景,也就是写元代云南的最后一个统治者梁王在滇池和西山的别墅,写昆明通向西山而穿越滇池的海埂,写滇池月夜与银河景色。但诗人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和丰富想象,借用民间所流传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和关于广寒宫的典故,把滇池景色描绘成迷人的神仙境界。这里有几个问题是值得好好推敲的。首先从这首诗的意境看,诗人所写的表层意境是描写滇池景色,而且应该说是滇池月夜的景色,所以才把滇池美景和银河、月宫联系起来。风清月白之夜,遨游滇池之上,或漫步于滇池之滨,月光下,滇池水波光粼粼,一碧万顷,水天相接,似乎直通银河,可渡鹊桥,可入广寒宫。又似乎可直通五湖,可乘槎进入天河。《博物志》载:“旧说云: 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滨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后来有人附会说,此人即通西域的张骞。这样,读者很自然地又把汉武帝凿昆明池、修楼船、习水战的故事,也即是作者另一首《滇海曲》中说的“使者乘槎曾不到,空劳武帝御楼船”的典故联系起来,引起读者无限丰富的联想。其次,这首诗的意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或者说它还具有一种隐晦的讽谕之意。诗人突出了“梁王阁榭”和“跨海虹桥”,这是有其用意的。作为元蒙王朝在云南的最高统治者,选中美丽的滇池和西山作为他们享乐休憩的理想胜地,所以西山罗汉壁有梁王避暑宫 (即今之三清阁所在地),滇池中筑有梁王辇道 (今之海埂,即是残存遗迹)。杨慎在《滇海竹枝词》中说的“罗汉孤峰祇树林,梁王辇道海中心”就是证明。据此推想,“梁王阁榭”所指,除罗汉壁上所建的梁王宫外,可能在海埂附近还有水榭楼阁,所以才说是在“水中央”。这是他们在里面过着享乐生活的地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生活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了,所以才把它形容为“广寒宫殿夜飘香”。至于“跨海虹桥”,虽然宛若银河中的“鹊桥”,但也是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筑成的,这里不知埋下了多少苦难和民怨。作为艺术作品,这首诗通过滇池景色外在的美,婉转地表现出一种讽谕之情,意在言外,婉而多讽,韵味无穷。
第二首则以白描的手法,十分自然地描绘了滇池自然之美,和前一首相映成趣。前者想象丰富,文字多少有些浓艳色彩; 后者明白如画,文字自然清新。前者借用典故,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 后者凭藉对自然景物的真切感受,把握住滇池区域景物的特征。诗人用“蘋香波暖”写出滇池的宜人景物和温暖的气候,用“渔枻樵歌”勾勒出滇池周围人民的生活情景。后两句则用极其通俗的口语,概括出滇池区域“四季如春”的典型特征。滇池是云南高原上璀灿的明珠,它不仅以浩瀚的气势和迷人的景色,装点了祖国西南边疆,而且以千万年未曾枯竭的海水,灌溉了万亩良田,调节了气候,使得昆明成为“四季无寒暑”的城市,获得“春城”的美称。杨升庵的诗和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更使得滇池富有诗情画意,名驰海内外。
杨慎被谪戍云南整整生活了四十年,他谙稔云南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他热爱云南的山山水水,他对滇云风物充满了深厚的感情。这在他的很多诗词中常有流露,而这两首《滇海曲》更表明他对滇池的眷恋和热爱,对云南景物的感受之真切而深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