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文山卷后·谢翱》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谢翱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文山,是文天祥的号,《书文山卷后》是谢翱为文天祥的诗文集题的一首诗,写于文天祥就义后不久。此诗并不对诗文作评判,而对文天祥忠贞的民族气节给予了崇高的礼赞。文天祥兵败被俘,以身殉国之后,谢翱悲不能禁,多次登高哭祭。这首诗也寄托了他对文天祥的深切哀悼和无限敬仰之情。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文天祥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被害于元大都(今北京),作者闻讯后,无比痛苦。刻骨的情思,竟至于化为飘渺的梦魂飞越千山万水去与死者相会。然而,文天祥已经为保卫大宋江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虽然精魂常在,英名尚存,但是“天地隔幽明”,一在阴间,一在阳间,是再也不能相会了。作者无比伤心,残酷的现实隔断了他的悠悠情思。

颔联“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既是对文天祥死得其所的称颂,又是对自己不能象文天祥那样为国难献身而感到遗憾,更是对当时苟且偷生者的一种鞭挞。作者这句出自肺腑的言语也表达了他高尚的情操。

颈联“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从正面写文天祥的忠节,同时蕴含着作者深深的哀痛之情。文天祥为了抗击元军,常常置生死于度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就是他的生死观、人生观的体现。然而可叹的是文天祥丹心未化,碧血先成,壮志末酬而身先死。《庄子·外物》篇: “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碧血,忠臣义士的血,喻文天祥的忠节,崇扬他为国难而死的崇高品质。

作者以上三联写了对文天祥深切的哀悼,写出了他的痛苦和怨恨。痛定思痛,最后一联,作者面对冷酷的现实,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面对元朝统治者的民族高压政策,作者怨愤填膺。“无处堪挥泪”,正是诗人哀极痛极之言,也是对现实表示无比愤慨之言。但是诗人表示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还是要变换姓名继续进行反元活动。

全诗感情九曲百回,悲痛之情充溢全篇,诗的格调慷慨激昂,正气凛然。此诗构思新颖,化用典故贴切自然。写来虽隐而显。真如任士林在《谢翱传》中所称道的:“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义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卓卓者,尤善叙事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