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①
扬子江头杨柳春②,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③。
【注释】
①郑谷(848—911):字守愚,宜春人。晚唐诗人。僖宗光启三年(887)进士。曾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出名,人称郑鹧鸪。唐末退隐家乡,筑读书堂于仰山。曾与许裳、张乔、任涛等唱和酬答,号“芳林十哲”。今存《云台编》(又称《宜阳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②扬子江:从今江苏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
③潇湘:今湖南一带。秦:此指长安。
【赏评】
首两句中两个“杨”字不避重复,回还往复,含义深永,再直道一个“愁杀人”,一读便感觉到了混混茫茫的漫天杨花与斜织密缝、急管繁弦般的愁绪了。都说“唐诗是喊出来的”,就是因为如这首诗般的直抒胸臆,声调壮大。就在这一片恼人春色里,风笛声声,离亭向晚,到了分袂时候;君向潇湘我向秦,两人同时挥手作别,向各自目的地而去。
这首诗警人处还在后两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将声音、画面与情感结合起来,我们似乎也站在离亭中,听数声风笛,催得晚风来急。“君向潇湘我向秦”的好处,在于这不是一般的离别,而是从此各走各路,我也无法体恤你,你也无法体恤我,我们各自去奋斗。它令人想起一句词:“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这句词原本只是说两个相爱的人咫尺天涯,没有在一起的可能,但我们读了都觉得心头凉凉的,不由得记住了;因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很多事父子兄弟亦不能同担,只有自我承当。这句“君向潇湘我向秦”也表达出这样一种人生感受,但它的声气是斩截清爽的,情绪甚至有点壮烈。如果说“小簟轻衾各自寒”表现的是一种被动的承受,“君向潇湘我向秦”则是一份主动的担当,冷而潇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