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居秋暝》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题《山居秋暝》四字,极为精要。它指明了所写其地为“山”,所写其时为“秋”、为“暝”——“秋天暝暮中的山景”,加以“居”字,就又有了人的内容,点明是“居”而非“游”。以下的“空山”,“晚来秋”,以及明月,清泉,莲花等,无不合于其地其时,而其内涵,又无处不有“居”之意。这可说是标题的艺术吧!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前句点明“山”字,后句点明“秋暝”二字,更加以“空”字起首,遂使全篇全景,空灵远大,无所不涵。苏东坡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正作此解。“新雨后”三字,为这“秋天暝暮中的山景”更增几多晶莹碧透之趣,几分高洁雅素之怀。有了这“新雨”二字,再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们就不仅能看到明月透过松枝那摇曳的倩影,还能看到松枝上满挂着晶洁的水滴,在月华下闪烁着,象是寒星在眨眼,象是花蕾之待放。这场秋雨,使那原已干涸的山溪,充满了活力,它映着月光,映着松影,淙淙咽咽,从圆润的山石之上流过。“清泉”配以“石上”,给人以清澄碧透之感。

诗人由“雨”至“泉”,由“泉”至水而舟:“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联甚妙,比之前两联,它不但为之增添了“渔舟”、“浣女”那富于生活气息的场景,为山水画面增添了牧歌情调,而且,为阒寂的山林月色,增添了喧声笑语,静动之间,和谐奏鸣。此二句为倒装,本应作:“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然诗人先闻“竹喧”之音而后见“归浣”之女;先见“莲动”而后出归舟,不但极真切自然,而且情趣盎然,引人入胜。诗人听到了竹林里一片喧响,呵!那洗衣的少女,踏着月色归来了,那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边披分,滚落下几滴清圆晶亮的水珠,晚归的渔舟从荷叶的舞蹈里荡出,多美妙的画境呵!

诗情画意,宛然可掬。于是,诗人顺势推出了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楚辞·招隐士》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呼唤王孙从山中归来,而诗人却反其意说,春草要凋就随它凋去吧,王孙(诗人自比)在人生的旅程上,随处可以歇脚休憩,更何况是在这无比美妙的“秋天暝暮中的山景”之中呢!这“歇”、“留”二字,既是针对眼前之实景,又是针对仕宦人生而言,暗示了向往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试看全诗,无一字不自然而又无一字不妥贴,特别是“照”、“流”、“喧”、“归”、“动”、“下”等动词,更是千锤百炼,炉火纯青之语,但让读者读来,却仿佛是诗人脱口说出,信手拈来一般,这就是唐人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语)的审美情趣吧!这就是后人所总结的“大巧之朴”(袁枚语)吧!再看全,前六句似是纯客观的描写,似乎是诗人极冷漠地面对自然,描摹山水,但却字字透露着诗人的情趣。情以象托,象中含情,含蓄隽永,余音袅袅,这便是所谓“意象”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