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张舜民·卖花声》张舜民
张舜民
题岳阳楼
楼上久踟躇①。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②。自是长安日 下影,流落江湖③。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④。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⑤。
注释 ①踟躇(chíchú):心里犹豫,要走不走的样子。②吊三闾:三闾,指屈原,屈原曾为楚国三闾大夫。西汉贾谊有《吊屈原赋》凭吊屈原。③“自是”二句:化用孟郊《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诗句“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④“暝(míng)色”句:写黄昏的颜色布满了原野。暝,黄昏。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⑤“试问”二句: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鉴赏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张舜民因作诗有诽谤朝廷之嫌,被贬为监郴州酒税,途经岳阳,登岳阳楼作词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化用典故、成句,在感情上,也比上一首词更加沉郁悲痛。
开篇首句就描写了一个在危楼上踟蹰、犹豫、彷徨、徘徊的迁客形象,一种孤独感油然而生。接下来“地远身孤”四字,简洁地把作者的悲伤和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一开头与以欢宴景象开头的第一首《卖花声》词,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接下去一句是怀古,古代文人往往借吊屈原来表达自己遭谗含冤、报国无门的哀怨,而作者还是“将憔悴”来吊屈原,不仅哀怨而且还有一种丧魂落魄的感觉。上阕末句几乎套用了孟郊诗(见本词注释③),再次写出自己去国怀乡的哀情。孟郊诗题“失意归吴因寄”,此时的词人却不是“失意”那么简单,而且他更不是“归”,他的哀情自然比孟郊更加深切。所谓“长安日下影”既是说自己曾经在京城供职,也是表达自己希望报效国家的心愿。
江峰雁影图 萧俊贤
下阕写醉,而且是烂醉,并且是在作者希望“烂醉且消除”的情况下终究还是醉了。为什么要喝醉? 因为“不醉何如”——不喝醉又能怎么样呢,如此深的痛楚已经不是清醒的人所能承受的了。“又看”句的一个“又”字很有意思,通常来说“又看……”总是写时间流逝得快,不知不觉又是一天黄昏了,表示他因为痛苦而烂醉,便在烂醉中蹉跎了岁月,作者这儿首先也应该有这一层意思。但是除此之外,它还描写了作者在看到许多悲伤的景色之后,又看到了另一个悲伤的景色“暝色满平芜”,从而引发出更悲伤的情绪——因此,这儿的“又”既是时间上的,又是空间上的。欧阳修《踏莎行》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平芜”在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一个充满哀伤的场景,何况还是在暝色将满的时候,故“暝色满平芜”句起到了双重强调的作用。最后两句是写对亲友的思念,用“寒沙”一词突出了夜色渐深时清冷的环境,更能烘托作者的心境。“鸿雁传书”的典故历来常用,不过这里作者却用一个奇妙的问句:“应有来书”——应该有给我的信吧?什么叫应该有,这是一种肯定又不肯定,期盼又害怕失望的微妙心情,写得极其真切。
总体上来说,这首词一味写自己的忧伤,虽然层层铺进,但终究不如上一首《卖花声》词饱满,它的结构也不够巧妙;但它所化用的典故贴切精致,整体感情更加深沉、真挚,因此也颇得前人的赞许。(姚苏杰)
链接 《卖花声》词牌。《卖花声》即是《浪淘沙》词牌的别称。
阳关曲。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清丽动人,哀而不伤,在当时及后来产生极大的影响。被谱入乐府时,选取了诗句中的词语改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现代有名曲《阳关三叠》,全曲共分三大段,乃是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词虽是原词,而曲已去古较远。
宋代颇为重视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五”“重午”“重五”“天中节”,节期在五月初五。宋代对此节颇为重视。自五月初一起,街市上即出售桃、柳、葵花、菖蒲、艾叶等。端午前一日更盛,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端午日,家家将上述物品及茭、粽子、五色水团、时新瓜果、五色瘟纸、茶酒等铺设于当门口供养。又画张天师像,或合泥塑之,以艾为头,用蒜作拳,挂于门额,以禳邪毒。有些仕宦人家还以生朱砂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民间多于此日采集百草或修制药品,饮菖蒲酒,以彩线系臂,并刻菖蒲为人形或葫芦形而佩之,用以避瘟邪。小孩则以锦帛裹蚌粉,填以棉絮,形若数珠,佩以吸汗气。朝廷亦以之为大节,祠部规定官员休假一天。内司意思局例以菖蒲、通草刻天师驭虎像,饰以各种时物,为宫禁之用。皇帝亲笔书葵榴画扇,与艾虎、纱匹段等分赐近臣。诸道观则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等赠送贵宦之家。因民俗以端午为马本命,故宫中及富贵之家皆以五彩装饰马尾,奇鞯宝辔,充满道途。南方地区则多于是日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当时盛行的节物有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等。古时以端午为“恶日”,故主要节俗活动为驱瘟避邪;至宋代,娱乐赏玩内容不断增加,时人以其日为“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包金,菖蒲切玉”之佳景时节,故“士庶递相宴赏”,“不特富家巨室为然,虽贫乏之人,亦且对时行乐也”(吴自牧《梦粱录·五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