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五言诗·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李白《五言·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原诗今译】

一群鸟儿高高飞去没有踪影,

一朵云彩独独飘走那么幽静。

山看我我看山互相都不讨厌,

这山只有一座,名字叫敬亭。

【鉴赏提示】

敬亭山,据王琦注引《江南通志》:“在宁国府(即宣城郡)北十里,古名昭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常来此登临吟咏,据说他在山上建了一座“敬亭”,才以之名山。李白未来宣城之时,一直心神向往之,来宣城后,诗中屡屡出现对美不胜收的敬亭风光的描写。但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山光水色幻术般地消失了,连一只飞鸟也望不见了;唯有一片孤云,在空中慢慢悠悠地飘荡,飘着飘着,也没了影儿。于是天地间一空如洗,只有一个兀然独坐的诗人。类似这样的描写,诗人在《春日独酌》中也有。“其一”有句曰:“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其二”中说:“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但恐光景晚,宿昔成秋颜。”如果我们联系起来分析,就会知道,“众鸟”“孤云”二句并不是诗人对敬亭山风光的客观描写,他是以“众鸟”“孤云”作衬托,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心情。这种孤独心情是因岁月蹉跎、事业无成、无所归依造成的。每当他默然独处的时候,这种孤独感就油然而生了。“众鸟高飞尽”,意谓所有鸟儿无不高飞远逝,各有其目标和去处,唯独诗人自己,只能目尽长天,望空兴叹。“孤云”本是漂泊无定之物,与诗人飘蓬的身世有些相似,然而当诗人要想寄情于它的时候,这片“孤云”竟也飘然而逝了。众鸟飞尽了,孤云去远了,偌大的天地间,诗人竟然连寄托精神的自然物都难以寻觅了吗?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在最孤独的心境中,终于找到了他的朋友,他把全部感情倾注给了敬亭山。从“不厌”二字,可以想见,诗人留连山间风景,已经消磨了不少时光,游山几乎成了他日日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天长日久,山在人的心目中“活”了起来,成了能与人进行感情交流、与人倾心相知的亲密朋友。这时,就不仅是人在看山,山也在看人,“相看两不厌”,谁也离不开谁了。在污浊现实中落落寡和的诗人,只能转向自然界寻找知音。《月下独酌》曾表达了诗人与天上明月的友情,但那时诗人是带着醉意的,而且,天上人间距离毕竟太远,人与月交游总不免虚幻。而敬亭山,却稳稳实实蹲在诗人面前,山与人多么像促膝而坐、侃侃相谈的一对老朋友。诗中省去了对山中风景任何具体的描写,只留了一个“敬亭山”的名字,这就使山显示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性格,使人觉得这位默默无言的朋友格外可以信赖。

如果我们再仔细品味,就会感到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对敬亭山依偎得越紧,越表明了他在现实社会中的孤独。一旦离开敬亭山,诗人将何以堪!这样,我们读出了诗的更深一层的意思:诗人以敬亭山为友,暂时地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其实他仍处于困境中,心中的寂寞和悲哀更深更广了。

在孤独寂寞中,诗人只能转向大自然寻找慰藉;虽或找到了慰藉,给诗人些许快慰,但并不能真正消除他内心深处的郁愁。这就是《独坐敬亭山》所包含的感情内容。孤独与慰藉,在字句之中,难以排解的悲哀与郁愁,在字句之外,

李白热爱大自然,并极善于描绘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当诗人心绪不佳时,自然山水虽能给他一些愉悦,冲淡他的愁烦,但终不能使诗人彻底摆脱精神上的困境,因此他遂无心写景或不能全力写景,而把重点转向披露自己面对大自然时的主观心情。读这类诗,我们当然要在体察诗人心境方面多用心思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