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谭献·望月忆女》原文赏析
生汝过三岁,从无百里分。月如娇女面,人倚秀州云。索果耶频唤,敲门笑已闻。今宵依母膝,不见母欢欣。
古往今来,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望月怀远,成为诗歌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朗朗的月光下,有人思念父母,有人思念妻子,有人思念朋友,盼月光传递自己的情思。本诗写望月忆女,在想象中生动地描述出小女的形象,流露出诗人对小女深深的怀念之情。
在月光的朗照下,诗人仿佛面对小女娓娓而谈:“生汝过三岁,从无百里分。”从小女呱呱坠地,到喃喃学语,到欢蹦乱跳的三岁幼童,父亲从未远距离地、长时间地离开过。父女俩感情之深,自不待言;同时也说明,此次却是远距离地、长时间地离开了小女,父亲思女心情之切,也自不待言。在父亲的想象中:“月如娇女面,人倚秀州云。”那天上的一轮明月,仿佛幻化成了小女娇憨的面庞;那月旁的云彩,仿佛幻化成了小女可爱的身影。成语有“面如满月”之说,诗人反说“月如人面”,便觉新警动人。“秀州”为诗人家乡。一个“倚”字用得妙绝,说人倚云,犹如是秀州的云彩为小女披上了一件美丽的纱衣,小女可爱的身姿倩影就凸现在人的眼前了。接下来,由小女的形象又进而联想到她的动作、声音:“索果耶频唤,敲门笑已闻。”在父亲记忆的屏幕上,小女向父亲讨果子吃,连声呼唤: “耶、耶!”《古文苑·木兰诗》注: “俗呼父为耶。”杜甫《北征》也有“见耶背面啼”的诗句,可见叫“耶”,正是小女对父亲的爱称。小女儿还很调皮,她模仿大人敲门的动作,人未进门而朗朗笑声已飘进父亲的书斋。“索果”、“敲门”的动作,唤耶、朗笑的声音,既具体又非常符合幼儿的特点。这样活泼逗人、天真可爱的小女儿,怎不叫人思念?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越千山万水,他好像已回到秀州的家乡,看到了一个特写镜头:“今宵依母膝,不见母欢欣。”平时活蹦乱跳的小女儿,今晚安安静静地依偎在母亲的膝头上,很懂事的一声不响,因为她看见母亲脸上没有一丝欢欣的笑容。母亲是在望月怀远,思念身在异乡的父亲;小女是否也懂得思念父亲呢?诗人没有明说。其他诗人对这种感情有不同的体验。杜甫说: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彭桂说:“更传儿女意,尽解忆长安。”沈德潜认为:“尽解”比“未解”更觉可悲,因为“未解”仅悯其无知,“尽解”则更怜其聪慧(《清诗别裁集》卷十五)。其实,无论是“未解”、“尽解”,还是像本诗这样不予明说,在传达遥忆儿女之情上,皆能各臻其妙,不必强为轩轾。
《清史稿·文艺传》评谭献诗“优柔善入,恻然动人”,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抒情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