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康有为·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诗《康有为·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原文赏析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接踵而至,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切有识之士和爱国者,对此无不满腔激愤,亟思奋起图强。光绪二十五年 (1899),意大利以武力威胁清政府,要求租借三门湾。康有为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他远在异国,闻此消息,愤而写作此诗。

“素车白马”和“吴市吹箫”,是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中伍子胥的形象。作者以伍子胥自喻,忠而获咎,流落异国,吴市吹箫,藉抒愤懑,境况是凄凉的。但作者始终不忘祖国,他在帝国主义入侵浙江之际,尤其想到了西湖的六桥。绝好江山,强敌凭陵,谁还有心思来观赏呢?只有钱塘江的怒潮,奔腾澎湃,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反帝的正义之声。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这就要求诗句高度凝练而又意蕴丰富,包括尽可能多的内容。本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旧体诗很重视炼字,主活而忌呆滞,主虚而忌太实。要点在于艺术地把握某种特定的诗情诗境,给人留下涵咏体味的空间。诗中如 “数六桥” 的“数”,绝不可机械地理解,它比实际生活中的“数”,内涵要宽广一些,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即一种吟赏、欣喜的意味。再如“谁看取” 中 “看取”,“涛声怒断” 中的 “怒断”,都是一种文学语言或诗的语汇。“看取”不能用一般语汇对译为“看住”或“看守”; “怒断” 也不能落实为“怒煞”或“怒极”。诗词中用到的“看取”、“记取”、“惊断”、“望断”、“梦断”等字,其中的“取”和“断”都是动词的虚化,类似词尾。它们使前面的词语蒙上一层感情氛围,或者获得新的含意,而这种氛围或含意,则是由诗中的特定情境来规定的,当然,它还应包括读者的感受和鉴赏的因素。所以对这些“字”或“诗的语汇” 的解释,不可单纯追求落实。落实则泥,反而限制情思,以致意味索然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