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曹寿铭·得子久闽中书感赋》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诗《曹寿铭·得子久闽中书感赋》原文赏析

云树隔江关,霜高梦百蛮。朝闻南雁下,忽报一书还。会发瓯宁道,言寻邵武山。因依诚得地,所惜鬓毛斑。

诗人的老朋友子久到福建游幕依人求职谋生去了,友情深厚的朋友一旦分别,不免格外思念。一天,忽然接到朋友寄自福建的来信,禁不住忧喜交加,感而赋诗。

首联写自己日夜思念朋友。“云树隔江关,霜高梦百蛮”,“云树”,指远望山上云遮雾绕的树; “江关” 即江南。杜甫《咏怀古迹》: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仇注:“庾信初在江南,江关正其地也。”此指诗人家乡所在地浙江会稽 (今绍兴),与下文百蛮相对。霜高点明时值深秋;百蛮旧指与华夏对称的南方少数民族,此借指福建。全联意谓,诗人思念朋友,天天引颈南望,但是,远方山上那云遮雾绕、朦朦胧胧的树挡住了视线。是啊! 诗人所在的浙江同友人所在的福建两地之间,不知隔着几多山、几多水,又怎能望得见呢?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晚上,诗人托梦给远在福建的朋友,时值深秋,天气渐凉,游幕求职之事怎么样了?两句虽是写景叙事,却深深地浸透着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有了首联的日望夜梦,下联的 “闻雁”、“书还” 皆有了依据。

颔联紧承首联,“朝闻南雁下,忽报一书还”,“南雁”指秋天由北向南迁徙越冬的大雁。诗人仰望南天,听大雁声声鸣叫着向南飞去,心想,古人有借雁传书之说,大雁能否替我给远方的朋友捎去一封信呢?然而,大雁并不领会诗人的心意,没有停下它们的翅膀,更何况,朋友去后,音信杳无,行踪不详,即便大雁愿意传书,书信又送达何处?想到这层,诗人心中不免更添一重惆怅。正在百无聊赖之际,忽然接到朋友的来信,诗人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一个“忽”字传达出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一书还” 与 “南雁下”相对,点明这是南方来信,用笔简练,表意贴切,并为下联张本。

颈联便紧接“一书还”,写诗人急切地展读来信。“会发瓯宁道,言寻邵武山”,“瓯宁”即今福建省建瓯县,“邵武” 即今福建省邵武县。朋友在信中告诉诗人,已经决定到邵武游幕依人,眼下正从瓯宁出发,往邵武方向去。信中内容自然不止一事,诗人仅择此叙说,表明他最关心的是友人游幕求职之事是否有了着落。

末联为朋友感到欣慰和惋惜。“因依诚得地,所惜鬓毛斑”,“因依”指游幕依人,“得地”即得所。诗人为朋友感到欣慰的是,朋友到邵武去可以找到一个好的靠山,就像杜甫遇到了严武一样,如鱼得水,得其所哉。想必当时的邵武幕府也是一位严武一样的礼贤下士、喜接宾客的官僚,诗人才有这样欣慰的感觉。然而,乐极生悲,诗人想到朋友贫穷潦倒一生,到老仍然离乡背井,游幕依人,虽然现在可望找到一个好的靠山,但可惜已经双鬓花白、时不我待了。全诗就在这种既欣慰又惋惜的气氛中结束,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诗人的同乡著名学者李慈铭曾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说:“起结旋折,纯乎大家,可称四十贤人矣。”所谓“起结旋折”,是指诗中情感的起伏不平。具体来看,首联望断云树、梦寄百蛮,是忧;颔联闻雁书还,则由忧转喜;颈联诵读来信,是喜;末联欣慰惋惜,又由喜转忧。情感的脉络在字里行间运行,浑灏流转,感人至深。所谓“四十贤人”,是指此诗锤炼字句的精工稳切。以圣贤喻字,始自五代人刘昭禹,其云:“律诗最难工,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炉锤,便如一屠沽儿厕其间也。”刘氏指七律而言,故称“五十六字皆如圣贤”;本诗是五律,故称“四十贤人”。仅以诗中“忽报一书还”的“忽”字为例,惟有这个“忽”字,可以传达出诗人喜出望外之情,试换用其他字,竟移易不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剑外忽传收蓟北”之句,两诗的“忽”字用法全同,都能恰切地表现出那种突然得到意外好消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通过与诗圣用字的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本诗字句锤炼的精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