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著·杂剧编·徐石麒·买花钱(第一折)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杂剧编·徐石麒·买花钱(第一折)

书生于国宝落第后,偕友韦子隽至西湖游玩,见驸马杨震的美姬,艳羡不已。后在断桥边的酒楼壁上题词,抒发对美人的爱怜与无由接近的惆怅之情。恰巧,皇帝微行至此,赞扬此词,又为之改两字。于是,于生的命运急剧变化,杨震在宴席上以前所见歌姬粉儿赠之,皇帝面授翰林学士之职,并赐第京师。



【双调引子】 【真珠帘】 (生上) 词坛占下英雄座,榜名开,偏不数英雄到我。一副冷颜皮,羞向纸窗灯火。自对青铜知色减,怎怪的嫦娥奚落, 问天呵, 三百瓮黄虀, 几时消破?

【鹧鸪天】 银蠹空涎锦字饥,神仙三食未云奇。元龙傲骨无楼卧,司马高名没柱题。难进退,任东西,吟鞭懒策玉骢蹄。炎凉改尽穷交面,只有青衫色不移。小生于国宝,前因应试来京,未获题名,归里青蚨飏去,羞他一个看囊钱。骏马空来,枉我千金悬市价。没包弹的锦心绣口,不合时宜; 有格样的皓齿明眸,难投俗好。论才华也是翩翩年少,挨不到十九人中说声名,谁不啧啧称奇。偏落在三千劫里,正是从教造化能司禄,不信文章可送穷。前日见他们游街饮宴,醉酒簪花,好不兴头也。我于国宝从旁看过,可不气煞闷煞,却又叹煞笑煞。猛然想起,大丈夫奇才自负,何屑与魑魅争光。将两眼抹一抹,此辈只似蝼蚁,何足挂我齿颊。昨日同乡朋友韦子隽,说今日清明佳节,约往湖上探春买醉,以遣闷怀,想他也将到了。

【双调引子】 【夜行船】 (末上) 寄语牢骚何处?可访不出,十里东坡。花扑颜开,酒浇愁破,风月共人三个。

(相见礼介) 于兄,今日湖上,车马喧阗,笙歌绕缭,好不热闹,闻得圣驾今日也要出游,我们快去。(生) 如此就行。(相携行介) 莺声呖呖草萋萋,水蒲池塘花满堤。惟有闲人君共我,清风明月两相宜。呀,才出得钱塘门外,便听得满路笙歌,真个好风景也。

【北双调】 【新水令】 (生) 听西湖遍地里弄笙歌,(鸟鸣介) 则被那杜鹃儿一声啼破。(末) 好一泓春水。(生) 水穷关塞远,(末) 六桥上花都开遍了。(生) 花似洛阳乡。中原沦丧,二帝蒙尘,甚心情游玩也。大笑呵呵,眼睉里泪珠堕。

(末) 你看前面一簇行人,想是王孙公子,率领家姬出游。我每赶上前去,看他一回何如? (行下,外扮扬驸马,旦贴扮姬妾,众家人从上)

【仙吕入双调过曲】 【步步娇】 (众) 骏马芳堤骄嘶过,一抹湖光阔。轻风动绮罗,翠眊珠覊,燕吐香泥涴。粉儿,你可将桥上海棠,折一枝来。(旦折花与外,外看笑介) 我眼见好花多,便风流,白发簪花可。

且向下面绕堤而游,再下画船,到湖心亭去。(众应下,生上望旦作执花,见生顾笑介,生) 妙! 妙! 是谁家贵人,拥着一群美姬,最后折花女子,尤为艳绝。咳,老天! 锦衣玉食,金紫银青,都是他每占断了。难道这等倾国佳人,也定是他受用? 薄福书生,便看也不能久看一会。天道无私,此言岂其然乎?

【北双调曲】 【蟾宫曲】 (生) 弄春风小扇轻罗,翠掩乌鬟,黛压青蛾。看他手撚花枝顾我则笑,好是多情也。则见他九曲情肠,三分春色,都落在一点秋波。只恨那马儿不解不意,一径去了。恨不的钩玉, 惺惺向我; 禁不住跃金鞍, 步步随他。咳, 我于国宝下第举子,不能向嫦娥手中夺丹桂一枝,世间俗子凡夫,尽掉面不顾了。何物女流,独赐我尘埃一盼? 好是奇幸! 好是奇幸! 一盼因何? 敢识的俺冷面英雄,羞煞他肉眼嫦娥。

(作痴望介,末上拍生笑云) 于兄,望什么? (生) 呀,韦兄,适间一个绝代佳人,为何不上前来一看。(末) 方才么,那是我相知。他有女眷,我故此不好看他。(生) 是谁? (末) 驸马杨震。(生) 后面那折花女子认得么? (末) 那是他歌伎粉儿。(生作念介) 这相见敢是三生有幸? 便相思一死何辞? (末) 你若要看他,他到湖心亭去了,再同前去步一步,何如? (同下,外众舟乘上)

【仙吕入双调过曲】 【江儿水】 (旦) 贪趂莺花队,惹怨多。燕喃喃说不尽兴亡祸,柳丝丝挂不起斜阳柁,草萋萋掩不住王孙墓。谁更多情似我,领尽繁华,兀自翠眉双锁。

(生末上,外众下,生) 呀,那船儿渐渐去了,你看那美人犹在蓬窗内,斜舒玉肱,卷帘凝望咱。(末) 于兄,他也去得远了,我们且到断桥酒楼买醉去。(行介)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店主有么? (杂扮店主王二上) 相公,请登楼用酒。

【北双调】 【平沙落雁】 (生) 你道是寻常酒债多,可知我咫尺愁肠大。一时间诗兴动了。王二,取笔砚来用。(杂) 且请用酒。(斟介,生) 你斟的来一杯杯琥珀光,我写的来一滴滴珠玑唾。

(店取笔砚上, 生题壁介)一春常费买花钱, 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髩云偏尽。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韦兄,也请和我一篇。(末) 这是 【风入松】 词也。真是调高寡和,小弟不能下笔了。(生) 过誉! 过誉!

【北双调】 【凯歌曲】 (生) 题不尽湖上好烟波,说不出春色染香罗。你道是高调无人知,我则愿新词载酒歌。(杂) 相公,好便好,我这里游船往来,那士客们都会谈笑的。(生) 不妨不妨。才多,一任他画舫重经过; 情多,则问他折花人知道么?

(末) 你看湖上又一起游客来了。

【双调过曲】 【彩旗儿】 (净丑扮进士,中净妓女上) 青山留客坐,红树隔溪多。檀板轻敲佳人唱,醉里不堪听、子夜歌。

(净) 年兄,今日好晴明天气,真不负美景良辰,我辈须尽醉而归才妙。(丑) 正是。(与中净笑诨介,下,生) 哦,原来是一起新贵人,可笑,可笑。有这等俗客,便有那村姬与他作对。(末) 于兄,你道是谁,那么胖的姓李,是涌金门卖蒸鹅李老的儿子,常时在张俊府中走动,故此得个关节,便中了。那麻子绰号张小四,终日与史相公子放花鸽子顽耍,想亦因此得手。(生叹介)原来如此,这科场事一发可笑了。

【北双调】 【收江南】 (生)呀,学雕龙倒不比卖蒸鹅,伴寒鸡怎似他放花鸽。韦兄,我辈寒窗苦志,敢是罔然。拈霜毫何用强吟哦,行不得也哥, 倒不如拜蝼蚁一梦赘南柯。

(内喊介) 圣驾到了。(丑净慌上) 皇上驾舟湖上来了,快些回避。(下,生末) 听说圣驾将到,我每且下楼避他一避。(虚下,小生扮宋孝宗、宫妃内臣随上)

【仙吕入双调过曲】 【园林好】 (小生) 铁衣郎边城荷戈,衮服子朝廷佩珂,整顿得江山停妥。乘苍辂,布阳和。乘苍辂,布阳和。

寡人万几之暇,命驾苍龙舟到西湖与民偕乐,真太平盛事也。常随的,前面什么所在? (内臣) 是断桥。(小生) 那粉壁上似有题咏,寡人亲去看者。(舟靠岸,小生登看,念前词介) 呀,此词甚好,但末句重携残酒,略有寒酸气,取御笔来,寡人为他点缀两字。(妃捧笔砚,小生改壁词介)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顾问介) 前日榜中有此人么? (内臣) 未曾见,想是落第了。(小生) 人有才如此,而令其沦落不偶,主文试者岂得无罪。明日即为我寻访此人,不得有误! (内臣应,小生) 驾舟到聚景园一游。正是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同下,生末上)

【北双调曲】 【琼林宴】 (生) 都道是圣天子出御河,摇桂楫驾舸。羞的俺短褐长裙没处拖。我恨不曾拉住圣驾,将这不平事告诉一番,凭着我才高学博,拉凤辇,叩帝阍。

(杂上扯住嚷诨介) 呀,于相公,小人什么得罪你? 你为何题诗在壁,说我的酒酸? (生) 那有此话。(杂) 适才皇帝老儿在那里看你的诗,念到个酒字儿,便说道有些酸气,有些酸气。这不是你嘲我。不信同去看,皇帝也写得两字在上面。(扯生到店看壁介,生) 呀,原来霄藻宸思为我改订两字,好奇遇也! 店主,圣上道我秀才家,口角有此寒酸气,不是说你酒酸。韦兄,这两字有许多蕴籍,真乃聪明天子也。

【北双调】 【太平令】 (生) 两字儿等闲敲破,一篇里好是吟哦。常道是知音寥落,免不得临文轻薄。那知世无知已,一个知已却在九重天上。我呵,要礼他拜他,谢知音的点缀! 呀,很煞那九重天阔。

我于国宝真是奇遇,一副冷落面皮,博得佳人顾盼; 寒酸口角,又经天子推敲。今日之遇,岂偶然哉。怎奈功名不成,姻缘未遂,造化小儿,好生玩弄人也。

【北双调】 【清江引】 (生) 这姻缘算来天作合,怕影里空担搁。佳人红袖招,天子霜毫抹。老天老天,到头来甚名儿发付我?



青铜: 指钱。包弹: 毛病,缺点。贪趂: 贪恋。趂,同“趁”,就意。

花钿: 本指好的首饰,这里代指美女。子夜歌: 歌曲名。相传是晋代一个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清商曲·吴声歌曲”类。雕龙: 指写文章。布阳和: 造就和平安乐的气氛。霄藻宸思: 指帝王的文词和思考。霄,天空。藻,文采。宸,北辰所居,代指帝王的宫殿。



该剧是由发生在宋代的一个故事改编而成的,其本事见周密的《武林旧事》:“淳熙间,寿皇以天下养,每奉德寿三殿,游幸湖山,御大龙舟。……一日,御舟经断桥,桥旁有小酒肆,颇雅洁,中饰素屏,书 《风入松》一词于上,光尧驻目称赏久之,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醉笔也。其词云:‘一春常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湖边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上笑曰:‘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为改定云:‘明日重扶残醉’,则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云。”

这个故事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多少引人入胜之处。但是,对于那些在科场上屡屡不得意的书生来说,会觉得它意蕴无穷,并由此浮想联翩。他们希冀着自己有一天也象俞国宝那样的幸运,一篇词引得君王的注意,从此时来运转,穿红着紫,佩带执笏。他们还觉得这个故事能替他们吐泄一番心中的不平之气。咳! 不要骂我们是穷酸措大,一旦才学被人赏识,就会腾达御前,跃马长安。《买花钱》的作者大概就是带着这个心态作此剧的。但他并不满足本事所交待的情节,他认为读书人居高官掌社稷,还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还有缺憾,这缺憾就是没有美女。于是,他在本事的情节基础上,又加了主人公娶上美妇一事。这样,剧本就画出了一幅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完美的人生理想图,即入仕加美妇。

这种心态在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中是普遍的,由于入仕和美妇又有着因果关系,因此,对于入仕的欲望,更显得迫切。翻检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他们未入仕前的吟哦,大都是在抒发未能踏入仕途的苦闷与焦躁。他们对贵族世袭制度阻碍了他们跻入官场而深深地不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对于无人引荐亦感到莫大的痛苦:“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有时实在无法抑制住想当官的念头,便直截了当地喊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科举考试是读书人通向官场的桥梁,但人多桥窄,对过桥人又限量,必然使许多人过不了那鸿沟。于是,开榜之日,演出了许多悲喜之剧。中者,喜甚的有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神经错位,一时癫狂。名落孙山者,则多如蒲松龄亲身体验到的那样,悲,叹,怨,痛,“天生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放榜,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总之,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寒灯苦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的目的,除了极少数的象杜甫那样旨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外,大部分人则是为了享受厚禄,获取美妇,光宗耀祖,荫庇后代。

通过读书获取“黄金谷”、“颜如玉”,这在封建社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儒林生活。但是,对于反映这一客体的文艺作品来说,则可表现出创作主体对于生活的审视能力与思想水平。那么,《买花钱》的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客体的呢?我们不妨拿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与之作一比较。《儒林外史》中的许多内容,是描写知识分子对于科举制度的迷恋与对于入仕的渴望的,但是,作者是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以深恶痛绝的态度,揭露科举制度杀害读书人心灵的罪恶和官场肮脏黑暗的事实。读者读了作品后,会冷却走科举入仕道路的热情。而《买花钱》的作者不是这样,他是以羡慕的态度描写了幸遇皇帝而时来运转的于国宝,以肯定的笔调颂扬了书生的入仕加美妇的人生理想,作品的效应是把读书人追求功名的热情煽得更加狂热。如果说,吴敬梓是封建社会功名观念清醒的批判者,那么,《买花钱》的作者徐石麒仍裹在封建社会的迷雾中,对封建社会的人生理想表现出无限的迷恋与崇拜。

作者的这一意识在所录的第一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开场,作者以凄惋的笔调描写了主人公落第的不幸。当主人公看到的一贵族拥着美姬来游西湖时,愤愤不平道:“咳! 老天,锦衣玉食,金紫银青,都是他每占断了,难道这等倾国佳人,也定是他受用? 薄福书生,便看也不能久看一会。天道无私,此言岂其然乎?”我们从本事和该剧的交待中知道,故事是发生在北方沦落,山河破碎,亡族的危险迫在眉睫的时候,按理讲,一儒生,所学者,孔孟之道也; 所行者,忠与义也。而该剧的主人公却不是为民族的前途着想,不是打算怎样为振兴国家效力,而是沉湎在个人的考场失意的苦闷之中,见到人家美姬艳妾,则又羡叹嫉妒不已。这样写也无妨,但就看作者用什么态度写了,是持批判的态度呢,还是持肯定的态度? 若持批判的态度,可以以此描写表现出南宋的儒生在科举制度的引诱下,热衷的是自己的前程和窈窕美女,而把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置于脑后。然而本剧的作者恰恰不是持批判的态度,而是持肯定的态度,这就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的低下。

这样的剧作,就思想性来说,在今天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就反映生活方面来说,也没有多少可取之处。因为,它的本事就是生活中一偶然性的事件,而没有普遍的意义。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仅凭一壁上的题词而提拔作者的,能有几许人? 至于该剧中的在本事之外的情节,更显得荒诞不稽,说一显宦在席中把自己的爱姬送予口出调戏之言的白衣书生,这种臆造不啻是白日作梦,只表现出读书人画饼充饥式的幻想罢了。因此,不论是本事还是增出的情节都不能对今天的读者了解封建社会的真实生活有所帮助。

至于它的艺术性,就全剧来说有一大特色,就是剧中人物紧紧地拴在故事的情节线上,这又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让主人公于国宝的行动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第一折中,他的行动是惊艳、题词,第二折是娶艳,第三折是授官,第四折是得第、受赐。每折中都让主人公占取显要位置,让整个故事情节为塑造主人公的形象服务。二、让重要人物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重要人物有孝宗、韦子隽、杨震。孝宗的赏词与改词使主人公的命运开始转机,授官、赐第、赐物则使主人公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韦子隽引荐主人公给杨震,才有赐妾的情节; 杨震的赐妾,才有主人公入仕加美妇理想的实现,才有花好月圆的结局。可以说,重要人物规定着情节发展的方向。三、一般人物则对情节起对比、照应作用。从李、张两个进士前倨后恭的行为上,可以看出主人公于国宝今昔状况的巨大反差,增加前后情节的对比度。酒店老板王二的行动则起到照应情节的作用,主人公命运变化的起因在于酒店中“一春常费买花钱”的题词,剧末安排王二重新出现,是为了提醒观众,让情节前后呼应,这样,能使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