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著·杂剧编·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杂剧编·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

书生王粲学成满腹文章,但胸襟太傲,不肯曲脊于人。为从母命,王粲离家进京,拜谒未婚岳丈蔡邕丞相,希冀求得一官半职。蔡丞相有意“涵养他那锐气”,相见之后故意轻慢他,并暗请学士曹子建托名荐士,让他投奔荆州刘表。王粲不辞而别,愤离相府。来到荆州,由于刘表听信蒯越、蔡瑁谗言,不被任用,四处漂泊,于是写万言长策托曹子建转奏圣上。时值重阳节令,王粲结识名士许达,于溪山风月楼登高饮酒,不禁触景生情,思念故土老母,感慨功名未遂,以至想坠楼一死。恰值天使到来,说皇帝对他的万言长策赞赏,并宣他为兵马大元帅,兼管左丞相事。蔡丞相前来贺喜,王粲待以轻慢,后经曹子建说破蔡丞相对他的帮助,误会解除,王粲与蔡邕女儿喜结姻缘,满门尽欢。



(副末扮许达,引从人上) (诗云) 壮气如虹贯碧空,尘埃何苦困英雄。假饶不得风雷信,千古无人识卧龙。小生姓许名达,字安道,乃荆州饶阳人也。先父许士谦,曾为国子监助教,年仅六十,病卒于官。止存老母在堂,训诲小生,颇通诗礼。不想老母亡化,小生学业因此荒废,有负先人遗教,至今愧之。小生赖祖宗荫下,就此城市中建一座楼,名曰:“溪山风月楼”。左有鹿门山,右有金沙泉; 前对清风霁岭,后靠明月云峰,端的是玩之不足,观之有余。但凡四方官宦,到此无可玩赏,便登此楼饮酒。中间常与小生论文、有等文学秀士,未经发迹,小生置酒相待,临行又赠路费而归。人见小生有此度量,皆呼小生为东道主。近日有一人,乃高平人氏,姓王名粲字仲宣。此人是一代文章之士,持子建学士书呈,投托荆王刘表。刘表不能任用。后刘表辞世, 此人淹留在此。 小生深念同道, 常与他会饮此楼。 只一件,此人不醉犹可,醉呵便思其老母,想其乡闾,不觉泪下。今日时遇重阳登高节令,下次小的每安排酒果,请仲宣到此,共展登高之兴,聊抒望远之怀。只等来时,报复我知道。(正末上,云)小生王粲,将子建学士书呈,投托荆王刘表,刘表听信蒯越、蔡瑁谗言,不能任用,流落于此。小生只得将万言长策寄与曹子建学士,央他奏上圣人,至今不见回报,多分又是没用的了,使小生羞归故里,懒睹乡闾。此处有一人许安道,幸垂顾盼,时与小生尊酒论文,稍不寂寞。今日重阳佳节,置酒于溪山风月楼,请我登高,须索走一遭去。(叹介) 时遇秋天,好是伤感人也。(鹧鸪天) (词云) 一度愁来一倚楼,倚楼又是一番愁。西风塞雁添愁怨,衰草凄凄更暮秋。情默默,思悠悠,心头才了又眉头。倚楼望断平安信,不觉腮边泪自流。(唱)

【中吕粉蝶儿】 尘满征衣,叹飘零一身客寄。往常我食无鱼弹剑伤悲,一会家怨荆王信谗佞,把那贤门来紧闭。(带云) 从那荆王辞世呵,(唱) 不争你死丧之威,越闪得我不存不济。

【醉春风】 我本是未入庙堂臣,倒做了不着坟墓鬼。想先贤多少困穷途,王粲也我道来命薄的不似你、你。我比那先进何及,想昔人安在? (带云) 小生三十岁也。(唱) 我可甚么后生可畏!

(云) 说话中间,可早来到也。楼下的报复去,王粲来了也!(从人报科) 报的东人得知,王仲宣来了也。(许达云) 道有请! (见科,云) 仲宣请。(做上楼科) (诗云) 欲穷千里目,(正末云) 更上一层楼。(许达云) 家童将酒过来。仲宣,蔬食薄味,不堪供奉,请满饮此杯。(正末云) 敢问安道,此楼何人盖造? (许达云) 仲宣不问,许达也不道。此楼是先父许士谦盖造。(正末云) 因何造此? (许达云) 因四方官宦,到此无可玩赏,故建此楼。(诗云) 一座高楼映市廛,玉栏十二锁秋烟。卷帘斜眺天边月,举眼遥观日底仙。九醖酒光斟琥珀,三山鸾凤舞翩跹。停杯畅饮才歌罢,倒卧身躯北斗边。(正末诗云) 安道,你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唱)

【迎仙客】 雕檐外红日低,画栋畔彩云飞,十二栏干、栏干在天外倚。(许达云) 这里望中原,可也不远。(正末唱) 我这里望中原,思故里, 不由我感叹酸嘶。 (带云) 看了这秋江呵。 (唱) 越搅的我这一片乡心碎。

(许达云) 仲宣为何不饮? (正末云) 小生一登此楼,就想老母在堂,久阙奉养,何以为人。(许达云) 仲宣不登楼便罢,但登楼便思其老母,想其乡闾。母子天性也。母思其子慈也,子思其母孝也,故母子为三纲之首,慈孝乃百行之原。我想大舜古之圣人,父顽母嚣弟傲,尝没计害舜,舜尽孝以合天心,终不能害舜,终能便一家底豫。(诗云) 历山号泣自躬耕,青史长传大孝名。今日登高频怅望,岂能无念倚闾情。(正末诗云) 旅客逢秋苦忆归,可堪鸿雁正南飞。倚门老母应头白,何日重来戏彩衣!(唱)

【红绣鞋】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许达云) 仲宣,既然如此感怀,何不早归故里? (正末云) 吾兄怕不说的是哩。(唱)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许达云) 仲宣满饮此杯,你看此楼,下临紫陌,上接丹霄,宴海内之高宾,会寰中之佳客。青山绿水,浑如四壁开图; 红叶黄花,绝似满川铺锦。寒雁影摇摇曳曳,数行飞过洞庭天; 击寒蛩声唧唧啾啾,几处叫残江浦月。俺这里鲈鱼正美,新酒初香,橙黄桔绿可开樽, 紫蟹黄鸡宣宴赏。 对此开怀, 何故不饮! (诗云) 风送潮声过远洲,雨收山色上危楼。美玉不换重阳景,黄金难买菊花秋。(正末云) 忆昔离家二载过,鬓边白发奈愁何。无穷兴对无穷景,不觉伤心泪点多。(唱)

【普天乐】 楚天秋,山叠翠,对无穷景色,总是伤悲,好教我动旅怀,难成醉,枉了也壮志如虹英雄辈,都做助江天景物凄其。(云)老兄,小生有三桩儿不是。(许达云) 可是那三桩儿不是? (正末云) 是这气,这愁和这泪。(许达云) 气若何? (正末唱) 气呵做了江风淅淅。(许达云) 愁若何? (正末唱) 愁呵做了江声沥沥。(许达云) 泪若何? (正末唱) 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

(许达云) 仲宣,时遇清秋,阶下有等草虫,名寒蛩,又名促织。此等草虫叫动,家家棰帛捣练。小生不才,作捣练歌一首,则是污耳。(歌云) 忽闻帘外杵声摇,声上声低声转高。罗袖长长长长绕腕,轻轻播播播风飘。看看看是谁家女,巧巧巧手弄砧杵。停停听是两娉婷,玉腕双双双擎举。湾湾湾月在眉峰,花花花向脸边红。 星眼眼长长出泪, 多多多滴捣衣中。 祬开祬入祬纹波,叠叠重重重数多。相相相唤邻家女,欲裁未裁裁绮罗。秋天秋月秋夜长,秋日秋风秋渐凉。秋景秋声秋雁度,秋光秋色秋叶黄。中秋秋月旅情伤,月中砧杵响当当。当当响被秋风送,送到征人思故乡。故乡何在归途远,途远难归应断肠。断肠只在纱窗下,纱窗曾不忆徬徨。休玩休玩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此夜家家家捣衣,添入离愁愁更切。寒露初寒寒草边,夜夜孤眠孤月前。促织促织叫复叫,叫出深秋砧杵天。谁能秋夜闻秋砧,切切悲悲悲不禁。况是思归归未得,声声捶碎故乡心。(正末叹云)好高才也! 其思远,其调悲,使人闻之,不觉潜然泪下。(诗云) 寒蛩唧唧细吟秋,夜夜寒声到枕头。独有愁人听不得,愁人听了越添愁。(唱)

【石榴花】 现如今寒蛩唧唧向人啼,哎,知何日是归期! 想当初只守着旧柴扉,不图甚的,倒得便宜。(许达云) 大丈夫得志食于钟鼎,不得志隐于山林。(正末唱) 则今山林钟鼎俱无味,命矣时兮! 哎,可知道枉了我顶天立地居人世。(许达云) 仲宣,今年贵庚了? (正末唱) 老兄也恰便似睡梦里过了三十。

【斗鹌鹑】 又不在麋鹿群中,又不入麒麟画里,自死了吐哺周公,枉饿杀采薇伯夷。自洛下飘零到这里,刬的无所归栖。(带云) 小生当初投奔刘表的意呵,(唱) 指望待末尾三稍,越闪的我前程万里。

(许达云) 仲宣,想昔日孔子投于齐景公,景公不能用; 复投鲁哀公,封孔子为鲁司寇,三日而诛少正卯。齐景公故将美女数十人,习成女乐,献与哀公。哀公受了女乐,三日不朝。孔子弃职而归,投于卫灵公,与之言治国之道,卫灵公仰视飞雁。孔子知其不能用,投于陈国,其时陈国被吴国征伐,孔子遂困于陈、蔡之间,粮食都绝,从者皆病不能起。圣人尚然如此,何况今日乎! 老兄,(诗云) 诗酒当前且尽情,功名休问几时成。天公自有安排处,莫为忧愁白发生。(正末云) (诗云) 三尺龙泉七尺身,可堪低首困风尘。王侯将相元无种,半属天公半属人。(唱)

【上小楼】 一片心扶持社稷,两只手经纶天地,谁不待执戟门庭,御车郊原,舞剑尊席。(许达云) 仲宣,当初肯与蒯、蔡同列为官,可不好来? (正末唱) 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 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

(许达云) 仲宣,想你辞老母,离陈、蔡,谒蔡邕于京师,不能取其荣贵; 又持子建学士书呈,投托荆王刘表,内妨蒯、蔡,不肯同列为官。先生主见,小生尽知。但他自干他的事,你自干你的事,便好道黍则黍,麦则麦; 泾则泾,渭则渭。虽后稷之圣,不能化穗而成其芒; 虽大禹之功,不能澄清而变其浊。芒穗清浊尚然不变,何况于人乎! 既托迹于刘表,何苦不同官于蒯、蔡!(诗云) 嗟君志气本超群,争奈朝中多忌人。所以独醒千古恨,至今犹自泣累臣。(正末云) (诗云) 有志无时命矣夫,老天生我亦何辜。宁随泽畔灵均死,不逐人间乳臭雏。(唱)

【幺篇】 据着我慷慨心,非贪这潋滟杯。这酒呵便解我愁肠、放我愁怀、展我愁眉,则为我志愿难酬,身心不定,功名不遂。(云) 吾兄将酒过来,(许达云) 酒在此。(正末饮科,云) 再将酒来。(许达云) 仲宣,为何横饮几杯? (正末唱) 倒不如葫芦提醉了还醉。

(云) 小生为功名不遂其心,不如饮一醉,坠楼而亡。(做跳下,许达惊,扯住科,云) 呀,早是小生手眼快。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 古人有云: 存其身而扬其名,上人也; 将其身而就其名,中人也; 舍其身而灭其名,下人也。吾想此中屈原、卞和二人,虽得其名卒舍其身,如吾兄为功名不遂,要坠楼身死,是为不知命矣。昔吕望有经纶济世之才,虽在贫窘,意不苟得,年登八旬,垂钓于渭水,后文王梦非熊之兆,出猎西郊,至磻溪见吕望,同载而归,以为上宾。至武王时,成功立业,封号“太公”。今老兄发悲,不为别故,止为家中老母,无人侍养。小生到来日会江下父老,收拾青蚨,赉为路费,送老兄还归故里,有何难哉! (诗云) 只为你高堂有母鬓斑斑,客舍淹留甚日还。囊里黄金愿相赠,免教和泪倚栏杆。(正末诗云) 耻向人间乞食余,登台一望泪沾裾。可怜飘泊缘何事,不寄平安问母书。(唱)

【满庭芳】我如今羞归故里,则为我昂昂而出,因此上怏怏而归,空学成补天才却无度饥寒计。几曾道展眼舒眉,则被你误了人儒冠布衣。熬煞人淡饭黄齑,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

(许达云) 仲宣,你看那一林红叶,三径黄花。一林红叶傲风霜,如乱落火龙鳞; 三径黄花擎雨露,似润开金兽眼。登高望远,人人怀故国之悲; 抚景伤情,处处洒穷途之泣。老兄,(诗云) 暑退金风觉夜长,蝉声不断送秋凉。东篱满目黄花绽,雁过南楼思故乡。(正末云) (诗云) 采采黄花露未晞、他乡谁为授寒衣。独怜作客人南滞,不似随阳雁北飞。(唱)

【十二月】 几时得似宾鸿北归,倒做了鸟鹊南飞。仰羡那投林倦鸟,堪恨那舞瓮醯鸡,方信道垂云的鵾鹏羽翼,那藩篱下燕鹊争知。

(带云) 老兄也。(唱)

【尧民歌】真乃是鹤长凫短不能齐,从来这乌鸦彩凤不同栖,挽盐车骐骥陷淤泥。不逢他伯乐不应嘶,只争个迟也么疾。英雄志不灰,有一日登鳌背。

(做睡科) (外扮使命上) (诗云) 雷霆驱号令,星斗换文章。圣主贤臣颂,今朝会一堂。吾乃天朝使命是也。今有王仲宣献上万言长策,圣人见喜,宣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兼管左丞相事。打听得在许安道楼上饮酒,许安道在么? (许达见科,云) 哪里来的大人? (使命云) 小官天朝来的使命,宣王仲宣为王下兵马大元帅,快报复去。(许达云) 王仲宣,王仲宣! (正末云) 做甚么大呼小叫的!(许达云) 今有天朝使命,宣你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正末云) 来了不曾? (许达云) 见在楼直下哩。(正末云)慌做甚么,忙做甚么,既来了,怕他回去了不成! (许达云) 则吃你这般傲慢。(正末唱)

【煞尾】 从今后把万言书作战场,辅皇朝为柱石。扶侍着万万岁当今帝,则愿的稳坐定蟠龙戗金椅。(同使命下)

(许达云) 那王仲宣别也不别,竟自去了。有这般傲慢的? 可知道荆王不肯用他。(诗云) 一片雄心大似天,可知不肯受人怜。今朝身佩黄金印,才识登楼王仲宣。(下)



王粲: 汉末文学家,以博洽著称。先依刘表,未被用。后为曹操幕僚,官侍中。是“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王。他的 《七哀诗》和 《登楼赋》均很有名。曹子建: 三国魏诗人,名植,字子建,曹操子。因有才学,曾受父爱,其兄曹丕立帝后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有《曹子建集》行世。刘表: 汉末山阳高平 (今山东省邹县) 人,字景升,远支皇族,官任荆州刺史,取得豪族蒯良,蒯越的支持,后为荆州牧。三纲: 封建社会中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底豫: 由不欢到欢乐。历山: 相传舜耕历山,其位置说法不一,有山东济南市东南、山西永济县东南等说。钟鼎: 指钟鸣鼎食。古代富贵之家,列鼎而食,食时击钟奏乐。伯夷: 商朝末年孤竹君长子,他和弟弟叔齐都不肯继位,后来二人都投奔到周,又反对周武王兴兵伐商,商灭后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齐景公: 春秋时齐国国君,名杵臼。鲁哀公: 春秋时鲁国末代国君,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476年在位。司寇: 官名,主管刑狱,为六卿之一。少正卯: 春秋时鲁国人,少正氏,名卯。传说他聚徒讲学,使得“孔子之门三盈三虚”(《论衡·讲瑞》)。孔子任鲁国司寇后“三日 (一说三月) 而诛少正卯”,详见《史记·孔子世家》。卫灵公: 春秋时卫国国君,公元前534年至公元前493年在位。吴国: 春秋时国名,姬姓,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建都于吴 (今江苏苏州)。蔡: 春秋时国名,开国君主是周武王之弟叔度,建都上蔡 (今河南上蔡西南) 。龙泉: 剑名,泛指宝剑。社稷: 原为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作“国家”的代称。五陵: 汉朝五个皇陵,因每个陵墓附近都有豪族和外戚居住,所以常用以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后稷: 古代周族的始祖,名弃,传说曾在尧舜时做过农官。累 (lei) 臣: 指屈原。卞和: 春秋时楚国人,相传他觅得玉璞,两次献给楚王,被认为是假的,将他去双脚。后经琢磨,果得宝玉,称为“和氏之璧”。吕望: 即吕尚,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蹯溪:水名,在陕西省宝鸡市东南,北流入渭水。相传吕尚垂钓于此而遇周文王。青蚨: 原为传说中的虫名,因有青蚨还钱之说便用以指钱。醯 (xi) 鸡: 小虫名。戗: (qiang) 金: 器物上作嵌的花纹。



《王粲登楼》,是除爱情剧外,郑光祖在另一方面显示才能的代表作。它描写王粲恃才矜傲、落魄不偶的故事。剧本结构平凡,情节戏剧性不强,事件也与史无证,但仍然被后人称道,成为戏曲史上的名篇。这主要因为作者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对穷困抑郁处境的愤慨,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尤其第三折,历来被人称为“元曲中的杰作”。它描写王粲荆州碰壁,穷愁落魄,登楼饮酒赋事。抒发游子思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很容易引起封建社会失意文人的共鸣。

剧中人物王粲与蔡邕,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蔡邕的确器重王粲,称其“有异才”。王粲也的确去荆州投奔刘表而不被重用,史书都有记载。但至于蔡邕托名荐士,王粲登楼伤怀,却全无史实根据。剧情可知是虚设的,但艺术不承担历史任务,艺术允许虚构,其“题目”和“正名”分别是“假托名蔡邕荐士”和“醉思乡王粲登楼”。一般元杂剧的“题目”和“正名”可大体概括全戏剧情。这里蔡邕荐士和王粲登楼形成因果关系。作品人为地安排蔡邕荐士,为的是让王粲流落他乡,愁怀难遣而登楼。登楼是重戏,其它各折均为之铺垫。登楼赋诗完毕,作者抒发情怀的目的达到,便给王粲个飞黄腾达的结局,正符合元杂剧喜剧结尾的规律。可见,第三折在整个剧情中地位重要,比其他各折有更高的价值,被历来研究者所重视。明人何良俊在 《曲论》中说:“至于《王粲登楼》第三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 【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多调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也认为“此剧正场的第三折登楼一段,确为元曲中的杰作”。

第三折共有 【中吕宫】 等十三支曲子。【粉蝶儿】 与 【醉春风】两曲是未登楼前唱的,【煞尾】 是接到朝廷宣诏以后唱的。王粲登上溪山风月楼饮酒赋诗所唱,其实只有从 【迎仙客】 到 【尧民歌】十支曲子。这十支曲子可分为三部分,三部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逐层深化。

第一部分,从 【迎仙客】 到 【普天乐】。写王粲登楼远望中原,思念故土亲人。剧中先引一诗,极写溪山风月楼的高耸入云,在 【迎仙客】 中又写王粲倚栏远眺,描述十分状美的景物。但景物的美好并没引起王粲的快乐,反而更搅得他“一片乡心碎”。感到自己“凭栏望”而母亲肯定在“倚门悲”。他想回乡,又身贫不能归。因此“无穷兴对无穷景”,不觉使他泪沾襟。这一段用景物状美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悲苦,写出羁旅在外的游子“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

第二部分,从 【石榴花】 到 【幺篇】 四支曲子,写出王粲志向高远,却怀才不遇,又绝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贵人格。如果第一部分主要是触景生情,写游子离乡的愁苦,似乎江风,江声、江雨都是游子的气、愁、泪所化成。那么第二部分就更进一步,转入抒发志愿未酬,功名不遂的悲愤。王粲落魄穷困,登楼时,又恰在深秋重阳,寒蛩唧唧。时令的更移,很自然使人有一种岁暮之感,令他越发添愁。他人已过中年,功名未就,空有“顶天立地”的志向,既不能列食于钟鼎,又不能隐逸于山林,无奈只能发出“王侯将相元无种,半属天公半属人”的慨叹。其实这才是他产生无法排遣的乡愁的真正原因。王粲虽有扶持社稷,经纶天地的抱负,但又绝不愿与蒯越、蔡瑁之流的“豺狼”、“鸟兽”为伍; 他是一代文章之士,但社会却又蔽塞了他的才路,他既不能做官,又不能归隐,走投无路,便想一醉方休,追随灵均,坠楼身死,而“不逐人间乳臭雏”,这在当时社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格。因此,王粲的形象,从游子思归,到怀才不遇,以至身处逆境而绝不屈服,一步一步得到深化。在他身上,一方面表现出生活遭遇的“悲”,一方面也表现出困境之中不忘凌云志,保持高尚志向的“壮”。唤起人们的崇高感,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召力。

第三部分,从 【满庭芳】 到 【尧民歌】。意思与第二部分基本相同,抒发“空学成补天才却无度饥寒计”的哀怨。他当年是“昂昂而出”,现在也不想“怏怏而归”。因此,尽管思念故土老母,仍然“羞归故里”。青云路塞,找不到上天之梯,因此烦闷愤慨。这一段是通过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抱负的。【十二月】 和 【尧民歌】,则披露了他的胸襟。他将鸿雁与鸟鹊,倦鸟与醯鸡相比,希望“似宾鸿北归”,不愿如“鸟鹊南飞”。宁愿做“投休倦鸟”,却憎恨蔑视“舞瓮醯鸡”。他还用鵾鹏展翅,燕鹊安知鸿鹄之志的典故,来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用鹤凫不能齐,鸦凤不同栖,比喻不可同流合污。他认为自己是困于轭下的骐骥,只有遇到伯乐才会昂首长鸣。他相信将会有那一天。所以“英雄志不灰”,总“有一日登鳌背”。这一段一系列精采的比喻,淋漓尽致地表达王粲的抱负和高贵人品,使全剧不是一般停留在羁旅之怀的抒发上。

与其他元剧一样,《王粲登楼》以喜剧结尾,但终掩盖不了全剧的悲剧基调。王粲生活中的悲剧,几乎是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共有的悲剧,很具典型性。郑光祖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和他所处的时代,和他个人的境遇,不是没有关系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十分深重的时代。元蒙统治者把各民族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而对汉人中的知识分子更是忌恨歧视,堵塞他们一切进取从政的道路。当时的读书人所谓“儒士”,排在十等人中的第九等,处于倡优和乞丐之间。郑光祖生于那个时代,对其黑暗残暴的统治自然有所见闻,对读书人的遭遇也颇多感受,因此,他才能借历史上王粲这个“儒士”之口,为现实中的“九儒”申不平,以慷慨爽烈之词,表达内心的愤懑。正因为 《王粲登楼》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创作,它大胆地为地位卑下的“九儒”唱出一曲心中的歌,所以,尽管它的情节某些地方不尽合理,事件也于史无证,但终究成为一篇优秀的元杂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