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中缘·会真》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清代剧曲·清代传奇·李渔《意中缘·会真》原文与翻译、赏析

【二犯江儿水】 (众花灯、鼓乐引旦,同末、老旦上) 笙歌前导,沸嚷嚷笙歌前导。花灯三面绕,照得这车中新妇,轿后梅香,隔帘栊的颜面好!人眼暗偷瞧,认得是京师旧阿娇。怪当初万口争挑,万手争招,你愁容对人情意少。眼儿太高,怪不得眼儿太高; 心儿恁骄,可知道心儿恁骄!似这等一二品的才郎教人到何处讨!

(到介) (丑扮宾相上,照常行礼介) (生、旦、末坐饮介)

【前腔】 (众) 春官名号,刚合着春官名号,眉间秋气少。觑含香口绽,点绛唇开,隔华筵同莞笑。才子兴将豪,佳人恨已消。十载神交,一旦形遭,把忧愁担儿同日缴。才高福高,这的是才高福高; 琴调瑟调,眼见得琴调瑟调。拼一个对写青山忙到老!

(生) 下官做了半世忙人,总为笔墨所苦。如今得了令爱,那些书画应酬,不怕没人代笔! (末) 笔墨之事,小女自当效劳。

【六幺令】(生)有了这床头捉刀,再去作真本兰亭,也觉徒劳。从今玉管不亲操,都交付女英豪。(合)做一对懒夫勤妇同偕老,懒夫勤妇同偕老!

【前腔】 (旦)才疏技少,只好做针指馀工,箕帚微劳。怎敢把文房杵臼也亲操?徒伤手,虑贻嘲。(合)做一对巧夫拙妇同偕老,巧夫拙妇同偕老!

【前腔】 (末)年来搅扰,未结姻亲,雨露先叨。幸将骨肉报琼瑶,惭翁婿,愧兰椒。(合)做一对寒冰暖玉同偕老,寒冰暖玉同偕老!

【前腔】 (老旦)虽则是危途共保,感娘行福分如天,携上云霄。乌鸦怎入凤凰巢?便做个康成婢也福难消! (合)做一对梅香小姐同偕老,梅香小姐同偕老!

(生)侍儿们,掌灯进房。

【永团圆】 群姬簇拥珠翠绕,焚宝篆,炙兰膏。笙歌不奏寻常调,新打就的游仙稿。这般乐事,何曾不是游蓬岛?莫说登科小,小登科纵好,还把那愁担上肩挑! 怎比新婚夜无烦恼,只有我过来人,方才了了! 恐负人年少,说与人知道。

【尾声】 意中缘,今遂了。亏个文人把天再造,不枉把恨事从头说一遭。

李渔的传奇,较少以历史人物为题材者,《意中缘》是其中的例外。这部传奇敷演朱青湖 《西湖遗事诗》 中所载董其昌、陈继儒轶事,并加以虚构而成。关于戏曲题材的处理,李渔在 《闲情偶寄》 中有这样的论述: “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随人拈取。” 拈取史实,多加虚构,是此剧的一大特点。这在此剧第一出 《大意》 中交待得很清楚: “作者明言虚幻,看官可免拘牵。从来无谎不瞒天,只要古人情愿。”

剧作讲述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与才女杨云友、名妓林天素巧结姻缘的故事。董、陈均为名重才高所累,每日索求书画者盈门,深为所苦,二人于是商定到西湖边隐迹埋名优游数日,以暂脱烦扰,并寻访可以代笔的人来应付画债。钱塘贫儒杨象夏的女儿杨云友貌美而多才,善长摹仿董其昌的书画,但家境贫寒,只得以卖画糊口。又有寄身西湖的闽莆名妓林天素,善于模仿陈继儒书画,她所做的扇面与杨云友所绘的画卷,同在恶僧是空和尚所开的书画店中寄卖。湖上名士江秋明素与董其昌、陈继儒相谐,三人在是空书画店中访得杨云友、林天素的仿作,江秋明答应帮助董、陈二人寻找杨、林二才女。江秋明携董、陈访得林天素,陈继儒与林天素订结百年之好,二人相约等林天素回故乡安放父母灵柩之后,同回松江结婚。



恶僧是空和尚觊觎杨云友的美色才技已久,但因尚未还俗,难以成事,便定下了一条恶计。他收买了无法施行房事的黄天监作为替身,假托为董其昌续弦,花二百两银子骗娶了杨云友,命丫鬟妙香负责监视黄、杨二人举动并遮掩真相。是空想等到将来蓄发之后再将杨云友弄到手,依靠杨云友的才艺在京城营利,成亲之后,一行人即乘船赴京城去了。是空在途中难耐寂寞,命黄天监引逗杨云友的春心,好趁机下手成就好事。杨云友诧异丈夫的相貌气质粗鄙不堪,渐生疑心,趁机试其真假。黄天监破绽百出,情急无奈之中,不由得大哭起来,事情遂败露。妙香向杨云友吐露了真情,二人一同定计,决心惩处恶人。是空觉得黄天监已经无用,逼迫他写了卖身契,收作了奴仆,黄心中也暗恨是空的毒辣。杨云友在妙香与黄天监的帮助下,假称要与是空同饮合卺酒,用药将是空迷倒后,抛入江中淹死。杨云友与妙香到达京城,垂帘作画,卖得不少金钱。后云友为辟谣言,证实自己为女儿之身,乃卷帘作画。一时间求画睹貌者门庭若市,轰动京城。云友为求庇护,仍与黄天监假称夫妻。资助黄天监求取功名后,他们一同返回杭州,并从此分手。

林天素改扮男装奔赴故乡闽莆,不料途中遭遇大盗刘香老,被捉入幕中任书记。林天素自知难逃,修书一封,向陈继儒求救。陈继儒、江秋明向镇海大将军求助,救出了林天素。

江秋明答应帮董其昌寻访杨云友,等到去了杨象夏家中,才知道杨云友已被娶走,乘舟离去了。江秋明、陈继儒二人不知真相,暗怪董其昌的不义。杨象夏到松江董府去寻女儿,巧遇陈继儒也来访董其昌,才知道是空设了骗局。杨暂时寄身在董府中,后董其昌被朝廷任命为礼部尚书。听说杨云友在京城,杨象夏与董一同赴京,准备找寻女儿。

江秋明听说杨云友已返回杭州,便差媒婆前去杨家,替董其昌向杨提亲。杨云友恐再上当,便提出四点要求,以检验真假。适逢林天素回到杭州,陈继儒设计由林天素扮董其昌向杨提亲。经过当场面试,杨云友同意立即成亲。杨、林同寝,林天素不得不向杨说明真相,云友大喜。杨象夏在京城找寻女儿不果,由京城转回故乡,父女遂得相见。杨象夏将女儿送往京城,与董其昌完婚。本剧情节曲折,针线紧密,颇见李渔戏剧创作用心之深,而其大收煞 《会真》 (全本收场) 一出,尤其为人所称道。

《会真》 一出,写董其昌与杨云友完婚时的情景。董其昌正在为寻不到杨云友而遗憾,江秋明府中送信报喜的人到了。董看信后喜出望外,马上安排人前去迎娶。说话间,送亲迎亲的队伍就到了。【二犯江儿水】 是一支欢快的合唱曲子。鼓乐声声,笙歌阵阵,花灯映照,在喧闹的迎亲队伍中的杨云友,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偷偷地打量她,有人已经认出,她就是先前在京城中卷帘卖画的那位美貌的女子。难怪当初那么多人喊着她的名字,对她招手,她却总是一副愁容,对谁也少有情意;难怪她的眼光那么高,心儿那么傲,像董其昌这样品格高尚的才郎,教人到哪儿找去呀!

【二犯江儿水】 第二支曲子,为董其昌、杨云友、杨象夏同筵对饮时,众人的又一曲合唱。“春官” 为礼部的代称,董其昌新任礼部尚书,又喜得娇娘,正是春风得意之时,眉宇之间当然再找不到半点愁容了。他在筵席上偷偷地打量着对面的美人儿,她那含香的樱桃小嘴儿微微绽开,深红色嘴唇儿格外娇艳,两人四目相对,不由得同时莞尔一笑。董其昌神采飞扬,杨云友也终于结束了不愉快的生活。他们两个人神交已久,一旦团聚,把所有的烦恼都甩到九霄云外了。二人同样才高福高,如今琴瑟和谐,成了一对生活中的伴侣、艺术上的知音,真是难得啊!

董其昌苦苦寻觅,终于找到了可以代捉画笔、去除烦冗之人,心中十分高兴。【六幺令】 一支曲子,为他赞赏杨云友的一段唱。“床头捉刀” 典出 《世说新语·容止篇》 “魏武将见匈奴使” 事中,曹操因担心自己相貌丑陋,难以称雄于匈奴,就让体态魁伟的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者,自己则持刀站立在崔季珪的座位旁。“床头捉刀” 因此而成为替身的代名词。董其昌认为,有了杨云友来替他应付画债,自己就再也不用画画了,就好比有了好的 《兰亭序》 摹本,再让王羲之制作一幅《兰亭序》 真迹也是徒劳的了。众人合唱,戏称他与杨云友是 “懒夫勤妇”,充满了热烈活泼的喜剧气氛。

【六幺令】 第二支曲子,为杨云友应和董其昌所唱的一支曲子。她自谦才疏技少,只能做些针指手工、洒扫庭除之类的零活儿,难以担当代夫作画的重任。那样不过是白白地使自己累坏了手,又引来人们的嘲笑。此时众人在合唱中,戏称杨、董为 “巧夫拙妇”,继续渲染喜剧的气氛。

【六幺令】 第三支曲子为杨象夏的一段唱,唱词中充满了对董其昌的感激之情。杨觉得这些年来,自己对董家多有打扰,还未结成亲戚时,杨就多次承蒙董其昌的关照,心里很是过意不去。自己的女儿终于嫁给了董其昌,总算是报答了人家的深情厚谊。“兰椒” 一词,大概本于屈原 《离骚》 中,指心怀嫉妒之人。杨家父女出身贫贱,如今杨象夏与董其昌翁婿相称,杨云友又深得宠爱,对比董府其他妻妾,使杨象夏很觉惭愧。后两句中的 “寒冰暖玉”,分别指出身贫寒的杨云友与出身富贵的董其昌,众人的合唱,仍是充满了欢快的调子,完全冲淡了杨象夏的自卑与不安。

【六幺令】 第四支曲子,为婢女妙香的一段唱。正是由于她的帮助,才使杨云友脱离了虎口,董其昌等对她心存感激,将她也留在了董府。妙香对自己的结局,也是十分满意的,她很愿意永远陪伴在杨云友的身旁。“康成婢” 典出 《世说新语·文学》 中,东汉郑玄字康成,博古通今,对经学造诣甚深。他家的奴婢耳濡目染,也个个知书达理,言谈之间,每每引经据典。妙香认为自己在董府做婢女,也是很有福分的。这时众人的合唱,称道妙香这样的婢女也能和杨云友这样的小姐白头偕老,曲词在继续酝酿着欢乐的高潮。

【永团圆】 一支曲子,为董其昌步入洞房时所唱。侍女们簇拥着珠翠环绕的杨云友走入香气缭绕的洞房中,董其昌与杨云友即将开始浪漫幸福的婚姻生活。董其昌觉得,新婚燕尔的快乐,乃是神仙般的感受。人们常说 “金榜题名”、“洞房花烛” 之时乃是人生中最得意的时刻,而在功名富贵已就的董其昌看来,今夜的快乐,要远比登科之时令人兴奋得多。这一点,是只有他这样的过来人才清楚的。至此,整部戏剧达到了欢乐的高潮。

【尾声】 一支曲子,乃是对全剧的收束。“亏个文人把天再造,不枉把恨事从头说一遭”,剧中人物在剧终之时跳出戏外,把观众的心从戏剧的氛围里拉回现实中来,是演剧时经常使用的手法。

李渔在 《闲情偶寄·大收煞》 一节中说: “此折 (指大收煞,笔者注) 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 此剧结尾各个人物的唱词口吻各异,又都酣畅淋漓,很令人叹服。反复运用的合唱,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团圆时的气氛,把剧作渐渐推上了喜剧的高潮。这是一个大有 “团圆之趣” 的结局。署名 “禾中女史” 的批评者于剧尾眉批道: “凡剧本收场,悉多草草完事,即 《西厢》、《琵琶》 亦然,况其他乎! 笠翁诸剧,往往于曲终奏雅。而此部收场,更不可及。” 这的确是颇具慧眼的见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