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清代剧曲·清代杂剧·陆世廉《西台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红衲袄】 (末)我只道莽乾坤,不遂沦,我只道旧朝廷,犹复振。谁知道,北兵暗里忙偷阵,反教我,六飞咫尺远难寻。欲扬舲,势已吞,欲移屯,无安顿。始信那海岛田横,竟是一场儿戏也,死临浸,伴鬼燐。
(探子急操舟上) 不好了,不好了,帝舟已覆,百宫从死,无一个活的了。(末大惊介)
【前腔】 想当日裹黄袍,拥作君,想当日覆紫云,开新运。重门洞辟人心顺,列圣相承将古道敦。逊临安,走粤闽,帝子孙,皆隆准。那寝庙衣冠,犹月出闲游也,何到今朝,遂不神。
(探子上) 报元帅,太后娘娘泊船山后,陆丞相抱少主赴海,恸哭一场,也自沉身了。(末拈香拜介) 我张世杰,为国驱驰,间关万里。一君死,复立一君,臣子之心力尽矣。天不祚宋,可速起风波,并覆我舟。
【前腔】我为艰难,备苦辛,为图存,亲行阵。频年血战遭颠陨,今日里,海天空阔杳无津。死和生,莫更论,古来今,心自轸。老天,你还我个完节全名,大宋忠臣也,赴江流,毕此身。
【前腔】 我虚飘飘,水上萍,乱嚷嚷,风凄紧。冯夷为我先传信,向沧波深处早安身。滚潮头似再领军,赴龙宫如重开阃。留此一宗闲话,做个曲终馀奏也,宋纲常,万古新。
(拥末急下)
南宋德祐二年 (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宋恭帝投降,张世杰等人保护益王赵昰和卫王赵昺远走粤、闽,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时出任右丞相。《西台记》 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剧中写张世杰率军十万镇守海上,闻元军偷袭帝舟,丞相陆秀夫与幼主一同沉海,乃焚香祷告天地,愿风波覆舟,随宋帝同去,以尽忠节。天妃知其为劫中之人,奏闻上帝,欲赦他归天界共理海中政务,遂派风神兴风作浪,船覆,张世杰被卷入海中。
这四支曲子是第三折中张世杰临死之前所唱,正如清人邹式金所评: “表贞臣志节易,写义士胸怀难。妙在不矜浮艳,实地描摹,肝胆须眉具见。” 这四支曲用朴实的语言把张世杰这一末路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展现了他从心存希望到彻底绝望的心路历程。
张世杰对宋朝一片忠心,希望能重保覆巢,再振国威,独自率军镇守海上,却有探子来报 “元军已入崖门,帝舟不知去向”。这种现实与理想的错位使张世杰一时无法相信,开口便道 “我只道莽乾坤,不遂沦,我只道旧朝廷,犹复振”,唱出了他的理想和雄心,但希望归希望,残酷的现实却是 “六飞咫尺远难寻”,近在咫尺却不知帝舟去向。最终,噩耗传来: “帝舟已覆,百官从死,无一个活的了。” 面对这样一个结局,张世杰回忆起太祖创业之初国泰民安、瑞气呈祥的升平景象,他不明白,或是不愿明白,一样是 “皆隆准” 的 “帝子孙”,怎么会从临安走粤闽,无处存身呢?正在他忆古思今之时,探子又报陆丞相抱少主赴海自沉,顿时,张世杰只觉 “海天空阔杳无津”,前途茫茫没有出路,经过他艰难苦辛地抗争,依然挽救不了大宋的危亡,作为亡国之臣,他只好自求能以死报国保全名节。最后一支曲子是张世杰在狂风巨浪中唱出的遗曲,这支 【红衲袄】 唱出了当时的环境氛围: 凄凉,悲壮。一代忠臣,抵抗至今,竟落如此下场,多么凄凉; 一世英雄,却失天时,只有以死报国,何其悲壮! 这一折不但曲词切合人物自身的性格,而且作者也精心地在曲词中插入科白,使此折富于强烈的舞台动作性,既表现了张世杰英雄末路的心境,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在这里,抒情、叙事与表演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了精美的戏中之曲。
这四支曲子中,作者投入了极为深沉的感情,用李贽的话讲即 “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陆世廉曾于南明弘光时官光禄卿,作为南明旧臣,明亡后他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饱尝了改朝易代的辛酸,为此他入清不仕,归隐乡里二十余年。明末清初的时局略似宋元之际,作者满怀着对明朝亡国的伤痛和愤激,用宋末这段历史,借古人之往事,发内心之幽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