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著·传奇编·郑之珍·劝善记(第十四出尼姑下山)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传奇编·郑之珍·劝善记(第十四出尼姑下山)

善人傅相广济孤贫,斋僧布道,升天后受封“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其妻刘青提受人怂恿,违誓开荤,而且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肉馒斋僧,因此触怒上苍,被鬼使摔入酆都地狱,备受折磨。其子傅罗卜夙具孝心,为救母甘冒风险,前往西天,恳求佛祖超度。佛祖嘉其孝义,允许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目连为寻母救母而遍经地狱十殿,百折不回,终于感动神明,实现母子团圆,同升天界的愿望。



(旦小尼上,唱)

【娥郎儿】 日转花阴匝步廊,南无,风送花香入戒房,南无阿弥陀佛。金针刺破纸糊窗,南无,透引青风一线长,南无阿弥陀佛。蜂儿对对嚷,蝶儿阵阵忙,南无,倒拖花片上宫墙,南无阿弥陀佛。

三千禅觉里,十八女沙弥,应似仙人子,花宫未嫁时。自入庵门,谨守佛教,每日看经念佛,不敢闲游。今日师傅、师兄俱下山挪斋去了,我一人在此守家,不免暂出门前,游耍片时。(行介) 好春景!

【洞天春】绿树莺啼声巧,满地落花未扫,露点珍珠遍芳草,正山门清晓。冉冉流光易老,又是清明过了。燕蝶轻狂,柳丝撩乱,春心多少。

对此佳景,令人感伤。

【新水令】 守山门终日念弥陀,那曾知秋月春花。法门清似水,心事乱如麻。默默咨嗟,怨只怨爹和妈。

【驻马听】 我爹妈好念波罗,生下奴身疾病多。愈念多哪,舍入庵门保佑我。自入庵来呵,终朝念着娑婆诃,终朝念着摩诃萨。老师父絮絮叨叨,终日里苦荆笞逼咱们,将许多经卷都磨破。全不念我青春不再来,常道是你白日莫闲过。

【得胜令】 念经时须则是数珠儿在手内搓,那曾知泪珠儿在胸前堕。只为每日里有几个俊俏儿郎来戏耍,假言是拜参菩萨来清醮,他那里禁不住把眼儿睃,俺这里丢不下把心儿掛。

【水仙子】 我本不是路柳与墙花,奈遇着卖风流业主冤家。凭着他眼去眉来,引动我心猿意马。倒不如丢了庵门,撇了菩萨,学仙姬成欢成对在碧桃前,学神女为云为雨在阳台下,学云英携了琼浆玉杵往那蓝桥。

说穿便是这等: 说自入山门,吃师傅的,穿师傅的,教我念经,教我写字。

【折桂令】 我师傅教养意如何,怎忍见背义忘恩,使他们烛灭香消。咳! 去不得,去不得呀: 我忽听得山儿下鼓乐喧哗,鼓乐喧哗。原来是人家联系。你看那新郎在前,新人在后,夫妻一对,同到家门。今夜洞房里鸳鸯配合,花烛下鸾凤谐和,闪得我魂飞难缚,肉酥难把,心痒难抓。幸得师傅今不在家,砍柴的也已出去,我只得趁无人离了山窝。往常见说尼姑下山,打破铙钹,埋了藏经,扯了袈裟。这都是辜恩负义所为呵,我而今去则去,说什么打破铙钹; 行则行,说什么埋了藏经; 走则走,说什么扯破了袈裟。

【尾声】这样人呵,我笑他都是胸襟狭。师父,我身虽去,心犹把你牵挂。 天, 这织女整顿了鹊桥, 愿牛郎早早渡银河。



挪斋: 催取斋资。波罗: 梵语,意为“四雨分”。此借指佛经。下文“多哪”“娑婆诃” (吉祥)、“摩诃萨” (大有情)均同。 清醮: 僧道为禳除灾祟而设的道场。蓝桥: 这里用了唐裴航在蓝桥会仙女云英的故事。事见裴铏《传奇》。



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的魔佛主题有两个大的系统: 一是唐僧西天取经故事,以小说 《西游记》为代表; 二是目连救母,以 《劝善记》为代表。前者由于小说的高度艺术成就而为人们熟知。后者作为盂兰盆节的传统节目,在以往也曾拥有最广泛的下层民众,只是近代以来,才逐渐衰落而使当代人感到陌生罢了。但目连戏文演出中包涵的民俗、宗教以及戏曲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的价值,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连故事源出佛典,始见于晋末竺法护翻译的 《盂兰盆经》。唐、五代已衍化出内容丰富而完整的变文; 宋代则已有了可以连演七天的 《目连救母》杂剧; 郑之珍的 《劝善记》共一百出,分上、中、下三卷,为集目连戏文之大成。

目连故事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结晶。它成功地将儒家的孝道观念与佛教的轮回因果报应结合起来,深深地楔入传统中国人的心灵。其间宗教迷信、学道观念与进步思想杂糅; 故事情节上的丰富性与庞杂性并存; 人物描写上神奇性与荒诞性互见。虽旨在劝化,但目连为救母而遍历的地狱诸相,实为人间残酷刑狱的曲折反映; 其间汇入的民间故事短戏,如 《尼姑下山》、《和尚下山》等,恰恰显示出佛门生活的违反人性,肯定了人间自然欲望和世俗生活的要求。而正是这些片断,经民间艺人的不断修订,日益闪耀出民主性的光华,成为控诉和反抗佛教禁欲主义的锋利投枪。

《尼姑下山》撷取了春天一个特定的场景,集中叙写了小尼姑青春的自然萌动与佛门禁律之间的冲突。最后终于冲破戒律,逃下山去,寻找正常人的生活。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是少女思春的时光。春风送来春讯,催拨着她春心荡漾。但佛门的戒律,又使她对此又是向往,又是恐惧。所以出场时,唱一句春色,又赶紧念一声阿弥陀佛,想用佛声压住“心魔”,表现出欲与戒律的矛盾,天然的思春与佛门禁令在内心激烈地碰撞。

“自入庵门,谨守佛教,每日看经念佛,不敢闲游”。青春在苦闷和孤寂中消蚀,“数珠儿在手内搓,泪珠儿在胸前堕”。

然而,就在这春日的一天,春风送来了机会,师傅、师兄下山,留小尼姑独自守庵,使她获得了暂时的自由,她放胆移莲步,纵情观春景,如盲人骤然得见五彩,如聋子复聪而聆五音,得到的是与《牡丹亭》 中杜丽娘初次游园时,同样剧烈而深刻的感受,不禁失声赞道:“好春景!”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绿村、芳草、啼莺、蛱蝶,赏心悦目。更有那满地落花未扫。这使她骤然悟到春色将老,春光将逝,顿觉伤怀。伤青春易逝而难再来,由伤生憾,由憾生怨,怨爹娘不该把自己舍入庵堂,受此苦楚,怨师傅管束之严,怨佛门无语消蚀青春。回想那日与来拜菩萨的俊俏儿郎眉目传情,遂引动心猿意马,乃自忖“倒不如丢了庵门,撇了菩萨”。学仙女为云为雨,找个知情郎。内心的奔流,一泻千里。至此,却又陡地激起波澜。因为想起师傅养育之恩,不忍“背义忘恩”,故欲行又止。眼见意冷心灰,不再作尘世之想; 不意峰回路转,恰好传来山下娶亲的鼓乐,她瞧着新郎新妇鸾凤谐和,其乐融融,便“魂飞难缚”,再也收束不住“心魔”,遂逃下山去。

杜丽娘因游园梦见俏书生柳梦梅,郁郁伤春而死,体现的是一种幽怨美。这位封建的大家闺秀,生前还不可能冲决礼教的牢笼。小尼姑春心摇荡,终于勇敢地逃出山门,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展现的是一种泼辣美,快人快语,一泻无余。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男治外而女治内,妇女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温柔、为顺从。因而,小尼姑的泼辣反抗,就像浓云里进出的电光,又象千里伏流遇隙激射的水柱,显得格外动人。

《尼姑下山》后来被进一步加工,提炼成为折子戏《尼姑思凡》,小尼姑与佛教清规、传统观念决裂之心则更坚定,反抗精神更强烈,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其他如《哑子背疯》、《和尚下山》、《僧道化缘》等出,亦经过加工提炼,独立演出,影响较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