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杂剧·陈与郊《昭君出塞》原文与翻译、赏析

(旦更衣介)

【北双调·新水令】 征袍生改汉宫妆,看昭君可是画图模样。旧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长。迤逗春光,旆旌下塞垣上。

【南步步娇】 (众)翠拥珠围雕鞍傍,遮莫骊驹唱。齐纨汉苑香,吹落龙沙,草回花放。娘娘,何必闷膻乡,比着先前孤另呵,便绮罗宫里同惆怅。

(旦) 中常侍,我不为别的。

【北折桂令】 听了些鼓角笙簧,气结愁云,泪洒明琅。守宫砂点臂犹红,衬阶苔履痕空绿,辟寒金照腕徒黄。关几重,山几叠,遮拦仙掌。云一携,雨一握,奚落巫阳。(外、末)那单于也是一国之主。(旦)道甚君王,想甚风光。单则为名下阏氏,耽误了纸上王嫱。将琵琶上来。(作弹介)

【南江儿水】 (二贴) 灯下茱萸帐,车前苜蓿乡。常言道,言语传情不如手。伤情并入琵琶唱,那更这灞桥流水伤来往,渭城新柳添凄怆。娘娘,着甚支吾鞅掌。女儿每呵,转向长门,两地一般情况。

【北雁儿落带得胜令】 (旦)宫人,那里是哭虞姬别了楚霸王,端的是送娇娃替了山西将。保亲的像李左车,送女的一似萧丞相。止不过汉戟凛胡霜,则待出红儿扰白狼。压翻他杀气三千丈,那里管啼痕一万行。(贴)娘娘,你怨着官家,可想着宫中来么?(旦) 苍黄,今日个盼宫中,忘鞍上。参商,来日个望天山,疑帝乡。望天山,疑帝乡。

明杂剧《昭君出塞》在内容上与元杂剧《汉宫秋》相近,而侧重点则集中在女主人公王昭君的情绪心理刻划上。身为宫女的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画像遭到点污,未能得君之宠。适逢匈奴与汉和亲,汉皇按照画像选定昭君下嫁匈奴单于。待昭君上殿时,汉皇方知她天姿国色,与画像迥然有别,欲留下昭君,又恐失信于匈奴,不得已仍令昭君远嫁塞外,同时斩杀欺君的佞臣毛延寿。昭君乘马远行,一路上愁肠百结,弹起琵琶以倾诉心中的哀怨。这里所选的几支曲便是用来表现昭君远嫁途中悲怆之情的。

【北双调·新水令】 一曲的前数句系取元代马致远 《汉宫秋》 杂剧第三折的部分曲辞重新熔铸而成,全曲以无限憾恨的语气抒发了昭君被迫远嫁匈奴的怨怅心绪。她改换征袍,踏上途程,感觉自己此时已不复是汉宫画图中那个美丽动人、对未来抱着无限希望的多情少女了。“旧恩金勒短”两句即景生情,巧妙设喻,昭君自道汉皇的旧恩于她只如驾驭马的金勒般短,未多承受已自到头; 而远嫁的新恨却似玉鞭那样长,缭绕心间,久久不去。马勒与丝鞭的长短原是可以计数的,人的意绪情感则难以具体衡量。这里以长、短二字绾合两者,借有形写无形,由客观见主观,通过戏剧场面上的眼前景凸显出人物的心中事,因难见巧,言简意赅,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最后的 “迤逗春光,旆旌下塞垣上” 两句点明时地,将令人留恋的大好春光与远行的旌旗、广漠的边塞联系在一起,委婉地表现出昭君对汉土的留恋和对远方边地的厌憎。

紧接着的 【南步步娇】 一曲是随行汉官、宫女的劝慰之辞。“翠拥珠围” 和“雕鞍” 都用以形容昭君陪嫁的丰盛讲究,仪仗的华美整齐; “遮莫” 有任凭之意;“骊驹唱” 一语典出 《汉书·王式传》,指告别时唱出的分离之曲; “齐纨” 句借用汉代班婕好 《怨歌行》 中 “新裂齐纨素” 的诗意,以纨扇秋天遭弃的景况来比喻宫中人难以久承恩宠的必然命运; “龙沙” 典出 《后汉书·班超传赞》,原指西域的白龙堆沙漠,后转用来泛称塞外沙漠之地,与下面的 “膻乡” 一样,在这里均指昭君前往的匈奴部落所在地。随从者安慰昭君说,能够风风光光地出塞,比之在汉宫中受冷落总是要好得多了,又何必闷闷不乐呢。这一曲是从上一曲到下面 【北折桂令】 的过渡,反面着笔,故作宽心之语,为以下昭君的酸痛言辞作了铺垫与陪衬。

由众人的劝慰引出昭君的苦闷倾诉,【北折桂令】 进一步发抒昭君自伤沦落的抑郁情怀。“听了些鼓角笙簧,气结愁云,泪洒明琅” 三句中的 “鼓角笙簧” 与上文的 “骊驹唱” 相应,昭君闻听送行之乐,愁思凝结,热泪抛坠。这里的 “明琅”是翠竹的代称,相传远古之君舜出巡时,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未及追随,后舜死于苍梧之野,二女泪洒竹上,此后遂有了斑竹。这里昭君用此典表示自己与娥皇、女英一样薄命。一说 “泪洒明琅” 是形容昭君泪落如珠的样子,因 “珠” 字不趁韵才以同为玉属的 “琅” 字替代,亦可通。“守宫” 为壁虎的代称,“守宫砂” 据晋张华 《博物志》 记载及 《汉书·东方朔传》 颜师古注,是以壁虎研磨制成的一种红粉。旧时风俗,养壁虎于器中,食以朱砂,使其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捣成红粉,点于处子肢体,终身不灭。处子一旦失身,所点红砂便即褪去。“辟寒金” 据传是乌鸦口中吐出的金块,可以御寒,宫廷中用它制成饰品,供妇女佩戴。这里以显现昭君处子身份与宫人身份的臂上守宫砂和腕间辟寒金,同留下以往履痕的宫道青苔相映照,含蓄地写出昭君抚今思昔、惘惘不甘的失落情绪。“守宫砂” 三句是曲中特有的鼎足对,通过彼此映衬,互相比照,将人物的内心开掘得更加深刻也更加充分。“关几重,山几叠,遮拦仙掌” 数语同 “云一携,雨一握,奚落巫阳” 构成对仗,意谓此去关山重重遮挡,再也望不见汉家宫阙,而成为异族的爱宠则构成对多情的昭君缠绵之意的一种讽刺和亵渎。因西汉长安建章宫内设有仙人伸掌捧托的承露盘,故这里以 “仙掌” 作为汉宫的代称。“云一携” 数语典出宋玉 《高唐赋》,赋中叙述楚襄王与神女在巫山欢会事,神女自称在巫山之阳行云布雨,后世因以“巫山”、“云雨”、“巫阳” 等指代男女之事。曲中用 “巫阳” 而不用常见的 “巫山”,主要是出于押韵的需要。针对随行汉官 “那单于也是一国之主” 的规劝,昭君直摅胸臆,毫不掩饰自己的怨愤,以 “单则为名下阏氏,耽误了纸上王嫱” 之辞作答。“阏氏” 为匈奴王后的称号,“王嫱” 则是昭君的本名。这两句优愤懊恼之情溢于言表,充分表现出昭君对远嫁匈奴的强烈不满。

接下来剧作以一段陪侍宫女的曲辞来渲染衬托昭君琵琶中流露出的无尽忧伤。“茱萸帐” 是茱萸锦制成的床帐; 苜蓿传自西域,故这里以 “苜蓿乡” 作为塞外的代称。此时此刻 “灯下茱萸帐” 的凄清与即将奔赴的 “车前苜蓿乡” 的荒凉,更增添了出塞者的惶恐与幽怨,因此一腔离恨也就毫无顾忌地尽情发泄在琵琶的弹奏之中。下面两句别生机调,不说是远行者见到流水与柳色感觉伤心,而说是 “灞桥流水伤来往,渭城新柳添凄怆”,将人的情感心理投射到外物上去,用移情手法抒写离愁别恨,意思更深也更耐人寻味。宫女们所谓的 “着甚支吾鞅掌”,意思是劝昭君不必窘急惶乱,因为留在汉宫忍受孤寂,如失宠后幽闭长门的汉武帝皇后陈阿娇一般,与满怀失意远嫁匈奴,两者并无多大区别。这里暗用宋代王安石 《明妃曲》中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的句意,将作品的意旨从悲叹个人命运上升到揭露男权专制的高度,表明在男性社会中,女性无论在何时何处,想要追求一己的幸福总是不可能的,最后都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到下一曲 【北雁儿落带得胜令】 中,讽刺和批判的意味更其浓厚了。昭君毫不留情地指出,汉皇不得已令她远嫁同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被迫与虞姬哭别的情况截然相反,并非沙场失利,而是 “汉戟凛胡霜”,汉军慑于匈奴的强悍,未战先怯,于是 “出红儿扰白狼”,“送娇娃替了山西将”,让弱女子充当牺牲品,出塞和亲。“红儿” 和 “娇娃” 在这里都是红颜的代名词; “白狼” 原系古代部族名,转用来指代匈奴等异族; 古代山西多出将才,故以 “山西将” 指称朝中将军。李左车及丞相萧何都是西汉初年的开国功臣,“保亲的像李左车,送女的一似萧丞相” 两句别有深意,实际上是说现世的朝中大臣空有李、萧等人的名位,却不能为国建功立业,危急关头全仗弱质女流来抵挡异族入侵,藉和亲手段“压翻他杀气三千丈”。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跑前跑后地“保亲”、“送女”,至于被迫出塞和亲者思乡念亲、忧恨交并以至于“啼痕一万行” 的苦楚,他们就完全不管了。马致远《汉宫秋》 中原有“那里取保亲的李左车,送女客的萧丞相” 之句,系出自汉元帝之口,这里改由昭君将这个意思说出来,对不知御敌、惟以和亲为能事的朝中大臣的嘲讽更见辛辣。曲文的最后几句重新回到伤别离的情感基调上,以当下 “盼宫中,忘鞍上” 的惶乱情状与设想中“望天山,疑帝乡” 的来日景况相对比,突出了昭君愁苦无依的绝望心境。句中的 “苍黄” 义同 “仓皇”,有匆促、慌乱之意; “参商” 指人分离不得相见; “天山” 为西域山名,用以指代边地景物,而“帝乡” 则系指汉都长安而言。“盼” 字与 “忘” 字将昭君临去的痴迷眷恋之态刻画得极为传神,“望” 字与“疑” 字则将她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抉发得淋漓尽致。

这数段曲文,南曲与北曲交错,以柔和宛转的南曲演述随行人众的慰藉之辞,而以清峻峭拔的北曲抒写昭君的怨望之语,相映相衬间将昭君忧郁愤懑的戏剧形象凸显得格外鲜明。明代戏剧理论家祁彪佳在其《远山堂剧品·雅品》 中评价《昭君出塞》说: “此剧仅一出,便觉无限低回。” 一语便道尽作品的特色与魅力之所在。正是这种“无限低回” 的戏剧情绪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和观众,刻意铺排的清辞丽句和苦心营造的感伤氛围,使人们深切体味到一个遭受命运播弄的柔弱女性内心独有的细腻感受,从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