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黑漆弩》原文赏析
游金山寺
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予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予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家畜声妓,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可也,其词曰
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恐下然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江苏镇江金山寺,自古以来为江南名胜,文人墨客题咏者甚多,仅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有《游金山寺》、《大风留金山两日》、《金山梦中作》等名诗。苏轼题诗在上头,后人游金山、道眼前景而要写出新意,实非易事。而王恽此词却颇能别出心裁,自成一格。写景构图,富于立体感与动态美。金山位于大江之中(今沙涨,已与南岸相连),词人便着力表现金山这一独特的景观:浩瀚的长江,碧波万顷,江心中一座孤山矗立。作者特意以“苍波万顷”的辽阔平面空间衬托金山的孤拔耸峙,以突出加强画面的立体感。山顶寺庙远远望去,象是飘浮在一片汪洋的水面波涛之中,“风起浪翻”时,金山寺也仿佛随之飘摇飞动——此意词中未直接写明,需欣赏者在阅读创造过程中联系后文加以想象补充。“上天竺”,本指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之南的天竺山,山分上、中、下三天竺,都有寺庙。此处借指金山寺。
起二句是远望之景,歇拍“金鳌头”两句则写登山观景情事,以描写视角的变化来体现题中“游金山寺”之“游”。金山最高处名金鳌峰,词人站在金鳌峰头,临风把酒,饱览大江形胜。作者不直接叙说江南江北的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而是把江山壮丽之景浓缩于酒杯之中,谓把“江山浓绿”一饮而尽,想象奇特,构思新颖。这既表现出主体的诗酒豪兴,也让人联想到大江两岸青山掩映,“翠峰如簇”,江水为之碧绿的壮观。“浓绿”,写酒颇形象,而形容澄清碧绿的江水也十分贴切,造语新而工。
过片写登高俯视之景。金山风起,江浪甚高。苏轼《大风留金山两日》诗曾写道:“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这是用实笔描绘金山下的风浪,本词则用虚实结合之笔,既实写大风一起,浪翻如屋的壮观,又想象大浪是江底蛟龙恐燃犀下照而发的雷霆之怒所致,给眼前之景平添几分传奇、神异色彩。“然犀”,即“燃犀”,《晋书·温峤传》载,温峤路经“牛渚矶(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亦曾用此典:“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本词似将原典与辛词兼而用之。
“任夕阳”两句写游兴正浓。尽管江上浪翻如屋,夕阳西下,游客摇动“归棹”,纷纷归家,而“我”却仍无归意,要尽情游赏,以补偿平生因人事倥偬而难得纵游江山之夙愿与雅兴。
本词纪游,既写景,又写人。写景既极飞动,写人也充满着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既有“我”“满咽三杯”的动作神态,又写出“归棹纵横”、游客络绎不绝的热闹场面,使人如身历其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