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水调歌头》原文赏析
牡丹
春宵微雨后,香径牡丹时。雕阑十二,金刀谁剪两三枝?六曲翠屏深掩,一架银筝缓送,且醉碧霞卮。轻寒香雾重,酒晕上来迟。席上欢,天涯恨,雨中姿。向人如诉飘泊,粉泪半低垂。九十春光堪惜,万种心情难写,彩笔寄相思。晓看红湿处,千里梦佳期。
这首词的题目,《升庵长短句》标为《灵宝县赏牡丹》。灵宝县在河南,杨慎从四川家乡赴北京,要经过此地。嘉靖三年以前,他多次往返于京蜀之间,有可能在灵宝县停留,但往返时间都不是牡丹开放的季节。而谪戍云南以后,其行踪限于滇蜀黔三地,没有机会再到灵宝县。细玩下片“天涯恨”、“如诉飘泊”等语,似不可能作于谪戍以前。杨慎有一组专写“滇南月节”的《渔家傲》,其中一首写道:“三月滇南游览竟,牡丹芍药晨妆靓。”这首《水调歌头》,也可能作于滇南。
杨慎在滇南,虽是一名政治犯,但由于他过去的地位、身份和社会关系以及他的博学和文才,仍有一些官员文士与之往还,或来问疾,或聘请写作,或邀游胜境,诗酒唱和。这首词,或许是与当地士人同赏牡丹时所作。
上片写春雨过后,牡丹盛开。“春宵微雨”,不是“帘外雨潺潺”的大点子雨,更非“雨横风狂三月暮”那种狂风暴雨,而是“润物细无声”的蒙蒙纤雨。花王牡丹,经一夜春雨的滋润,越发丰艳动人。“香径”,花间小路。“牡丹时”者,牡丹盛开之时也。起二句点明时令,引出牡丹,为赏花前应有之文字。以下即写剪枝掩屏、作乐宴饮的赏花情事。雕阑十二、六曲翠屏、银筝、碧霞卮等,显示赏花人家居处陈设富丽,乐器高雅,酒具精美。通过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烘托出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象。“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画家画牡丹,一定要同时画上绿叶。这词所写的环境,就起着“绿叶”的作用。上片结韵,以轻寒、香雾、酒晕等语,或烘托,或描状,写牡丹之神,牡丹之色,是赏花人眼中的花王形象。
过片以下,另换一副笔墨,不再述牡丹的雍容华贵和天香国色,而言其有飘泊天涯之感,有彩毫难写之情。词人把牡丹人格化,说她虽在歌筵上承欢,却以泪洗面。“雨中姿”,如“梨花一枝春带雨”,喻美人哭泣,泪流满面。牡丹粉泪扑簌,花枝低垂,好象在向人诉说飘泊沦落之苦。这无疑是杨慎谪戍云南以后内心感情的写照。词人移情于物,于是,不具备人类喜怒哀乐的牡丹也就有了“天涯恨”、“飘泊”感,会流泪,会诉说痛苦。这里,词人和他所歌咏之物——牡丹,已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九十春光”数句,同样既是写花,也是写人。整个春季三个月,九十天,所以称“九十春光”。宋人词句有“九十日春都过了”(李之仪《临江仙》)。春光一旦临近九十日,就将逝去,所以说“堪惜”。好花不能常开,即使是群芳之首的牡丹,也免不了花飞花落。留春不住,惜春伤春,万种心情,难以抒写,相思之情,当然也难以彩笔传寄。“晓看红湿处,千里梦佳期。”上用杜甫《春夜喜雨》成句,“红湿处”专指微雨湿润的牡丹花。雨中牡丹,含泪而泣,她在梦想着千里之遥的家乡,梦想着和亲人团聚的佳期。这也是当时杨慎自己的心态、意念。
这首词,咏物而不粘滞于物,不在描绘牡丹的形色性状方面多花笔墨,而着重写她的神情,同时把自身的遭际和情绪融透进去,故有鲜明的个性,与一般泛泛咏物的作品不同。杨慎选择牡丹来抒情写意,大概是因为牡丹的高贵最能象征他出身的门第和杜会地位,而开放在滇南的牡丹及其含露如泣的雨中姿,也和他飘泊天涯、投身荒远的处境心态相合的缘故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